不良飲食習慣和少運動,早被認定是造成過重及癡肥兩大主因,生物學家及內分泌專家有另一套見解,問題已非個人習慣可控制,是日常接觸的化學物誘發人體變胖。
毒理學研究化學品對人體有無害,重點是找出可致命、致癌的化學物,卻少理化學物影響生殖及發育的潛在風險。Dr Paula Baillie-Hamilton是一名母親兼英國內分泌專家,從一堆被人忽視的研究報告中抽絲剝繭,找出新頭緒。
1999年Dr Paula Baillie-Hamilton產兒後用盡各種方法減肥都不成功,於是改向學術研究方面埋手追查真相,翻閱毒理學的研究報告,3年後終有成果。從毒理學角度,體重減輕是感染有毒物質其中一種徵狀,相反實驗中引起人體或動物增加體重的結果都沒人理會,卻正是她要找尋化學物致肥的證據,從此展開對化學環境中的人造激素引致肥胖的議題。2002年於另類及補充醫學期刊發表「Chemical Toxins: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引發其他科學家有關方面的研究。其後出版兩部著作「Toxic overload」及 「the Body Restoration Plan」。
無獨有偶美洲陸續發現化學物誘使動物體內脂肪細胞增長。1996年加州大學生物學家Bruce Blumberg研究一種塗於船底的殺蟲藥對海洋生物之影響,無意中發現三丁基錫化合物(tributyltin)可使青春期的青蛙,睪丸變成脂肪細胞,於是改變研究方向並以老鼠作實驗,老鼠吸入tributyltin之後其下一代比其他老鼠重15%。
80年代內分泌專家已發現雙酚A(BPA)對人體有害,加拿大、歐洲已禁止含有BPA的塑膠製造奶瓶,1998年將BPA注入懷孕老鼠作實驗,小老鼠成長後體重比正常老鼠重。
脂肪細胞的數目早於青春期結束前固定下來,稱之為Setpoint,數目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體重變化來自細胞內脂肪含量增減,體積變大或變小,數目卻不變,可是BPA卻能增加脂肪細胞數目。日常可接觸BPA機會不少,用於製罐,收銀機打印出來的收據表面有500微克,觸摸後可存於身體數小時,每天累積不超過50,000毫克屬安全劑量。
人造化學物可蒙騙激素受體,扮成天然激素干擾內分泌系統,不但具致癌風險,對生殖及發育有莫大影響,至今已識別不少內分泌干擾物,美國環境衛生科學國立所(NIEHS)研究一種稱為DES的激素代替物對生殖的影響,受測試的老鼠長胖到連籠都裝不下。
主張胚胎決定論的學者深信,化學物對胎兒日後成長有極大影響,好些化學物進入母體接觸到胎兒,使嬰兒出生後染病,只要能引起些微體重變化已可誘發嬰兒日後易發病,嬰兒體重過輕有可能日後患心血管毛病,長大後變癡肥機會亦很高。其中一種懷疑引致嬰兒過輕的化學物就是香煙中的尼古丁。McMaster大學教授的研究發現,有吸煙習慣的母親誕下過輕嬰兒,長大後容易變肥。實驗中用老鼠測試,被注入等同成人吸煙份量的尼古丁後,下一代變成肥鼠。
目前已認定數十種可引致肥胖的化學物質,稱之為致肥元,它們存在於日常生活用品如牙齒填補物、頭髮用品、地氈等,以下是部份致肥元:Phthalates, Bisphenols, DES(diethylstilbestrol), Tributyltin, PBDE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FOA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Dioxins, Organophosphates, Atrazine, 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Lead, Benzopyrene, Nicotine, Genistein, Fructose, MSG (Monosodium glutamate)
美洲飲食文化截然不同的歐盟多國受人口癡肥上升趨勢的威脅,積極展開研究致肥元。挪威人以健康飲食著稱,如今46%成人超重,挪威公眾衛生所Dr Merete Eggesbo,收集母乳樣本,檢查當中所含化學物,研究受哺子女健康狀況及量度體重,初步懷疑二噁英乃致肥元,它能長久存活於魚類脂肪。目前有3000人參加計劃自願接受測試,預期監測她們的子女至12歲,會是詳細而深入的研究分析。
歐盟四國七個構構聯手進行一項研究計劃,以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角度研究致肥元。表觀遺傳學相信,基因相同的人有著不同外在特徵,並非基因突變,而是受外在因素誘發出不同的表現。如青春期受某些化學物刺激,可觸發具肥胖傾向的基因蛋白質顯露其本性,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因此即使兩個基因相同的人亦有肥有瘦之差異。
目前歐盟對10萬種化學物作毒性測試,重點有否增加人患癌風險,而非針對嬰兒成長的干擾,沿用毒理學方法,從最高劑量開始測試化學品有否致命危險,再逐少減低劑量直至無害,以訂安全劑量標準,跟內分泌學的理念截然不同,分泌干擾物反而限於小劑量才起作用令身體產生變化。有聲音要求重新制訂化學品檢測程序,雖然化學工業不認同此論,若然越來越多證據指向致肥元,我們有責任減除環境中的化學污染,保障下一代有健康的成長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