情緒失控食過量

多年前一個很糗的經驗。在工作的健身中心重遇一位久未碰面的年輕女會員,見她腹大便便像懷胎四月,上前恭喜她,原來誤會一場,她沒不悅,只是解釋患上情緒病,暴食以致大發胖。亦遇過另一位廿多歲女會員因為失戀,於是狂吃麥當勞,體重暴漲。女性以飲食來減壓,無節制地吃零食、甜品,或增加食量,這並非性別問題,而是人類遺傳下來求生機制的生理反應。

上天賦予我們應付危機能力,回到原始社會在野外逃生,下丘腦受刺激,增加皮質醇分泌會引致血糖上升,壓抑免疫系統,輔助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之代謝,促使人體需求糖份及碳水化合物去補充損耗能源。

都市生活常令我們處於各種壓力下,產生的壓力激素促使食慾增加,無論是憤怒、哀傷等負面情緒影響下誘使人以飲食發洩,極端情況下發展成暴食症,除了皮質醇分泌量增多而誘發食慾之生理因素,食過量可能是自幼養成的習慣、社交需要、自我摧殘、或節食種下的惡性循環。

外國一項長達9年的研究*,發現體重越高者,情緒性進食越顯著,受監察對象中,身體質量指數(下稱BMI)超出標準人士易於受壓下增加體重,領導研究的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研究癡肥問題的營養專家解釋,他們傾向借助進食減壓並從中獲得安慰,減低焦慮。

由本地大學主導的一項減肥計劃亦有相同啟示,參加療程者當中不乏情緒性飲食,除了體重超標外,部份兼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評估過他們的心理狀態,2至3成人有情緒困擾,少數人要服用抗抑鬱藥。內分泌專科醫生指出,因感情、人際關係的壓力出現情緒性暴食,體重增加後又衍生出自我形象問題、或患上慢性病而加深情緒困擾,造成惡性循環。

壓力激素皮質醇增加,更易增磅,遇上體重問題先弄清致肥原因,有情緒困擾的話,從先治心病開始,學習減壓,同時進行運動及飲食控制計劃。

*刊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9

**由確進糖尿專科中心接辦香港中文大學的體重控制計劃(2004)

CL icon 30 +copy right

復健運動有何重要

有些肩患人士即使炎症消除後,因沒好好做復健運動,留下縮膊的壞習慣。肩關節的創傷通常影響手臂活動,抬不高,靠縮起肩膊彌補舉不高手臂的幅度,不久會引起患側的頸肌肉(上斜方肌)僵硬痠痛。 

受傷後身體的反應

受創傷的部位通常出現紅腫,令關節無法移動,神經系統的反射性保護反應,痛處出現肌肉抽搐,患處周圍的肌肉同時也會收縮,減少移動以免再受傷,活動受抑制的肌肉難以發力,於是由沒受傷肌群代勞,如上述例子,有肩患人士會抬起肩膊代替提起手臂,引致頸側肌肉越來越緊。 

另外,帶傷患的關節協調力變差。我們能平衡身體站起來,四處走動避開碰撞不跌倒,除了視覺和內耳前庭系統,還得靠一種本體刺激感應力(Proprioception),它讓我們在沒有視覺或其他輔助情況下,感知關節明確位置,避開危險的位置以免受傷。

這種能力也可稱關節感應力,我們能手腳協調平衡身體,得靠生於韌帶、關節囊的感受器,將感應到的關節位置、速度和外界訊息傳回身體,大腦收集信息後,指揮肌肉去協調完成動作。

這些感受器可感應痛楚,一旦受創傷,其接收信訊能力減弱。傷患痊癒後,感應敏銳度不復以前,康復過程中留下的結疤組織理順得不好,凌亂一團,本體刺激感應力不及受傷前。俗稱「咬柴」的足踝扭傷是常見的例子,若處理不當甚至可引發背痛毛病。

步行過程中前腳的足背必需前屈,腳跟離地,前掌支持體重讓另一隻腳向前踏出。踝關節扭傷後會減少足背屈的幅度,若沒有做復健運動,糾正本體刺激感應力的訊息交流,患處感應不到踝關節被「卡住」 ,大腦仍指示足部過早提起腳跟,這改變看似輕微,足以從下而上改變力量的傳遞,加重髖關節及腰椎負荷。

傷患經醫生治療後,立即恢復原有運動訓練並非良策,應先接受復健訓練包括修正運動,恢復其感應能力,目的是先糾正神經系統感知能力,增加神經線敏感度,回復肌肉控制能力、身體的平衡感、協調和反應。

CL icon 30 +copy right

雜果早餐

早餐 2013.10.28

有位朋友朝朝僅吃大堆鮮菓做早餐,雖有吃早餐習慣,但佷少想到吃生果,除了香蕉,生果水份重怕飽足感不持久,於是試著將生果放上pancake做饀料,像吃甜品一樣,味道不同之外,晨早看著繽紛色彩心情愉快起來。

CL icon 30 +copy right

運動創傷後護理須知

受傷後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都左右康復及日後活動能力。不正確的處理方法或延醫,可造成局部功能喪失,或退化性關節炎和永久性的缺陷。康復進度受多項因素影響,傷勢嚴重性、年齡、健康程度、康復措施等等。運動創傷有多種,扭傷、撕裂或骨折,以下就肌肉、韌帶及肌腱一般創傷而論。

患處的組織分階段發展,每個階段屬延續過程,所以各階段會重疊一起,發炎期會延續至修補期開始。

1. 發炎期 – 受傷後4至5天

2. 修補期 – 受傷後48小時至數周

3. 重塑期 – 受傷後3周至1年

發炎期:

急性期處理方法,即72小時內,施行急救黃金錦囊:RICE

R – Rest (休息)

I – Ice (冰敷)

C – Compression (施壓或包紮)

E – Elevation (抬高患處)

急性韌帶裂傷或拉傷即時症狀是疼痛和腫脹。首要目標:緩減患處出血及加快移除碎物

腫脹成因:血液從破損血管走入組織,出現血管縮窄,減少失血,可是細胞可能因此失去營養而不久死亡,這些細胞釋出一種物質 (histamine)令血管擴張,壞死細胞及血液形成瘀傷,必需從組織清除讓康復過程妥當地展開。

疼痛成因:肌肉無意識收縮,增加張力,限制患處活動以免再受傷,也同時限制血流量,對神經末端施壓,增加痛楚。另外腫脹造成的壓力引起更劇烈的疼痛。

良好創傷處理旨在打破以上的生理循環:痛楚、壓力及肌肉抽搐。

受損血管在最初48至72小時修補,未見紅腫前便要於患處以冰敷10-12分鐘,減少患處血流量。每1至2小時敷一次,但時間不能過長,因過冷會引發自然反應,反會令身體加速供血到受凍組織避免細胞壞死,令患處更加腫脹。冰敷留意事項:

  • 避免直接用冰施於皮膚上,有凍壞組織風險。
  • 若感痛楚要避免,有些人對冰過於敏感。
  • 若傷患在胸部不要冰敷,減少動脈血流至心臟。
  • 若患者沒有冰凍感覺,有可能神經受壓迫喪失感覺,通知醫生。

以下行為會刺激患處的血液循環,令血管膨脹起來,腫脹加劇,要避免!

忌:不要熱敷

忌:不要按摩

忌:不要飲酒

忌 : 不奔跑移動

休息,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傷害和促進傷害的復原。

修復期

發炎症狀於兩日後開始減輕,腫脹消退修補開始,受損患處出現結痂組織,肌肉不會增生新組織,而由製造出來的膠原蛋白修補組織,未來2至4周締結組織因得到膠原蛋白而變得強壯。

結痂組織具纖維特質及缺乏彈性,新組織沒健康肌肉般強壯,僅及舊組織七成,更會短縮3成,患者要於此階段開始運動及伸展,強化牽涉肌肉與新組織及維持柔韌度,但要確保運動下沒不適,若引起痛楚顯示患處再次受損,會延長康復時間。

此階段可能仍有發炎跡象,可繼續用繃帶施加壓力。用冰袋在患處打圈按摩,幫助血液供應,紓緩痛楚不適。另外,自行於患處冰敷15至20分鐘,時間比急性期要長,因可刺激血液供應避免細胞受傷。

亦可接受輕柔按摩,刺激血液循環,減少腫脹,促進復元。

除非傷害非常嚴重,不可完全休息不動,確保關節穩定下恢復漸進式活動,刺激組織的增生癒合,若關節不穩定,亦可以護具固定恢復活動。

受傷後數日可進行靜態伸展,促進新組織順應現有纖維排列方向,增加血液循環、關節活動幅度。

先開始等長收縮的負重運動恢復肌力,漸進至負重訓練及關節活動,未來4至5周再增加重量,可考慮水中運動

目的是要患肢接受循序漸進的訓練恢復柔軟度、肌力、耐力和關節活動度,然後適當時機全面恢復平常運動訓練。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或頻率降低,之後循序漸進,每一次增加一定的運動時間,如增加15-20%的運動時間,最後才加強強度和速度上的訓練。

重塑期

受傷後3周至1年,細胞活動回復正常,因伸展及阻力訓練施加於肌肉的壓力,可理順結痂組織及定型,繼續以力度較大的按摩手法施加於膠原蛋白新組織,理順肌肉纖維方向。

肌腱及韌帶的血液供應較差,受傷後比肌肉組織需要較長時間康復。跟肌肉一樣,如不活動會萎縮及喪失力量,應盡快開始力量訓練。

CL icon 30 +copy right

 

磅數的意義

「我想減到100磅。」

「點解係100磅?」

「因為我以前係100磅!」

「點解覺得100磅適合你?」

「想好似以前咁瘦…」

每節運動後都要上磅砰一砰,是不少女性急欲減肥的行為特徵,對磅數的執迷可能扭曲對健康的看法,甚至選擇減肥偏方,肌肉及脂肪哪會一瞬間有顯著增減,一天內體重上落一、兩磅,主要是體內水份增多減少,或是餐前餐後的變化。

女性天生對體重之關注、對數字的執著是有根有據。外國一項有趣研究*,由神經科專家揭開令女性不得不承認的秘密,女性口說不介意體重,實情卻怕胖,實驗中的測試對象年齡由18至30歲、體重正常的男女,給他們看一堆同性照片,相中人有各樣體型,並要求他們想像自己的身材長得像相中人一樣,一邊監控他們的腦部活動。

女性測試者對身型變化顯得敏感,一看到相中人是胖女,和自我價值有關連的腦部區域特別活躍,反觀男性測試者,看到相中人肥或瘦都一樣無反應。

研究員指出,這些女性不曾有飲食不調紀錄,態度上亦顯得不在乎身型如何,實質上卻心裏暗暗擔憂會變肥。心理醫生忠告,過於重視外型和肥瘦的女性, 出現飲食及情緒不調的風險較大。

當女士開始為減肥而做運動或節食,過份專注體重的變化,執著於數字上落,徒添無形壓力,三兩日未見成效已放棄,只要堅持運動而方法正確,維持均衡飲食,三個月後必定見成果。想想從運動中得到的其他益處,身體多方面勝過從前,例如肌力強化、行動靈活、不易疲倦,要量度進展的準則,可採用反映體質的生理指數,例如心跳率、血糖、血脂,比磅數更有用。越不滿外型,對自我形象有負面看法(參看「對體型肥瘦的偏執」一文),降低堅持改變的信心,以改善健康為目的,比專注於體型變化,讓人更享受改變生活習慣的過程。

*研究執行機構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CL icon 30 +copy right

升糖指數

我們從食物中得到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後,被分解成最簡單的糖份讓身體吸收,分解速度因食品成份不同而有快有慢,快者令血糖水平迅速升高,慢者令血糖上升較穩定,用來量化這速度的單位稱之為升糖指數- Glycemic Index (以下簡稱GI)。

葡萄糖進入血液速度的數值定為100,作為跟其他食物比較基礎, GI 70以上屬偏高,56至69為中等,55以下則屬偏低。

除了食物本身,尚有其他因素影響食物被消化的速度,例如烹調方法、食物成熟程度、進食份量及伴隨進食的其他食品。下表列出份食物GI以供參考:

高GI食品 GI Index
薯條 95
蜜糖 90
面包 80
法式白面包 75
南瓜 75
西瓜 75
牛角包 70
蘿蔔 70
粟米 70
白糖 70
馬鈴薯 65
低GI食品
奇異果 50
青豆 45
提子 45
鮮橙汁 40
蘋果汁 40
紅蘿蔔 35
麵條 35
乳酪 35
牛奶 30
朱古力 22
車厘子 22
各類蔬菜 10

GI有何價值?

穩定的血糖水平可提供大腦及身體細胞持久能量。對於需要控制穩定血糖水平的人士很重要,尤其是:

  1. 糖尿病患者
  2. 運動員:有研究發現,含果糖食物的GI較低,跟脂肪、蛋白質一起進食可令糖份消化放緩,阻止血糖在比賽前急升,這會令胰島素隨即上升壓抑血糖水平,有運動營養專家建議進行耐力運動前半小時至一小時,進食低GI食物,抑制身體使用碳水化合物,促進脂肪氧化,及防止運動起步初段血糖急升。運動後,建議進食高GI食物,加快補充失去的肌醣,運動科學界仍在不斷研究如何利用GI控制飲食,提高運動員表現,至今尚未有定論。
  3. 一般人宜穩定血糖水平,忌大升大落,多進食高GI食品,同時又缺乏體力活動及時將其消耗,多餘的糖份被儲存成脂肪,影響體重控制效果。

CL icon 30 +copy right

多元文化飲食

正宗印度咖喱

向印度朋友討教,學習正宗印度咖喱,多種香料及調味粉就能色香味俱全,伴飯或配麵包皆可。先落大量薑蓉、蒜蓉、洋葱粒,慢慢炒香,最後煮到溶解,下芫荽籽粉、紅椒粉、辣椒葉和水,加入攪拌新鮮蕃茄和杏仁成醬,再加乳酪,醬汁質地自然變得濃稠,就成了基本的咖喱配方,食材可用雞、海鮮,是一道開胃健康的菜式。

另外,印度飲食多吃蔬菜,尤其是扁豆、碗豆,以後多了素菜的食譜可選擇。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