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瘦之謎 – 食飯食肥人?

不少人聞飯色變,怕吃澱粉質或碳水化合物發胖,只因對人體供能系統及營養素不了解,筆者卻無飯不歡,一天無飯到肚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含豐富碳水化合物的穀類最能給身體供應充足而持久的能量,當然碳水化合物不一定是飯,還有粉麵、麵包、蔬菜。

碳水化合物分兩大類,單糖類及複合碳水化合物。甜飲、糖果等高糖份食品主要是單糖,刺激血糖迅速升高,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加以抑制血糖水平。

飯屬於複合碳水化合物,消化後慢慢成為葡萄糖,逐漸進入血液,有助維持血糖穩定,持續供應身體所需之能源。

對於超重及少做體力活動人士,確實要注意碳水化合物之攝取,有糖尿病或過胖人士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受干擾,葡萄糖直接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容易增加體重。

健康人士不用過於擔心,正常來說碳水化合物會迅速轉化成能源,應付體力勞動,讓身體消耗脂肪,若然進食後不活動,多餘碳水化合物便會儲存起來。

要減肥更加要吃飯,越活躍越需要碳水化合物供能,燃燒脂肪越有效率,形成良性循環,因此並非碳水化合物食肥人,而是不活躍的生活模式致肥。

不過要留意全麥穀類與精製穀類在營養上之分別,白飯、白麵包屬於精製一類,升糖指數較高,進食後令血糖上升較快,經常進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機會,所以選擇糙米飯較佳,纖維較高亦易產生飽肚感,血糖上升較慢。

CL icon 30 +copy right

體重失控事關個性

透過運動和飲食計劃減肥,過程不單止卡路里加減的生理反應,涉及行為改變,需要耐性及堅持,以前幫助過一名體重愈300磅男子減肥,對方情緖忽高忽低,影響出席率,若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援效果事半功倍,外國也有真實數據顯示,控制體重跟個性悠關。

美國一項追踪2000人長達50年的研究,提供可靠數據,分析性格特徵會否影響體重及體重質量指數(BMI),研究目標男女各佔一半,背景受過教育及健康,7成白人,餘下為黑人及其他種族。

研究員根據心理學5大性格特徵的分類:開放性、用心性、同意性、外向性及神經性,評核他們的性格,並定期量度體重。

結果顯示個性易衝動者體重傾向超出標準,較得分低者平均重22磅,神經質和用心度較低者常經歴體重上上落落,周而復始。

心理學教授分析,易發脾氣及缺乏紀律的人,遇上難關和挫折較易放棄,減體重關乎承諾及自我控制,對易衝動的人是一大考驗。

年年增加體重較顯著者,尚有其他個性特徵,敵對、好爭勝、有野心、憤世嫉俗。

該項研究旨在幫助解開癡肥困擾,若能確立個性與體重有關連,就可從心理上著手,找出更適切的治療方法,協助癡肥者成功回到健康體重。

*研究機構「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報告刊於「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

CL icon 30 +copy right

如何防止情緒性暴食

純粹因愛吃而進食過量致胖,還是經常性情緒波動,光靠吃來減壓而發胖,兩者在制定減肥計劃有不同策略,後者因面對壓力誘發皮質醇分泌產生食慾,可透過減壓措施預防。

情緒低落總有時,進食不是唯一減壓方法,周而復始靠大吃大喝過度壞心情,漸漸發胖又後悔不已,如同藉購物發洩,衝動過後懊悔花一大筆金錢,可能帶來更大情緒問題。面對壓力有很多正面方法為自己打氣加油,運動習慣、找人傾訴、冥想,離開目前環境到戶外地方散步,來個香薰浸浴幫助入睡,都有助化解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

以前提過寫飲食日記可幫助規劃健康飲食,記錄進食時間、份量等,找到情緖發作率性進食的頻率,找出壓力的源頭。

隨手拿到零食的環境,當心情壞時更難以控制食量,如真的有需要儲存臨時充飢,盡量選擇低熱量的天然食物。

養成三餐定時習慣,餓不餓都要按時進食,正餐以外的時間減少飢餓感。

經驗中有學生常常在放縱暴食過後自責或貶低自己,負面自我評價令心情更差,若然自我控制力差,可考慮請朋友作夥伴從旁提醒,鼓勵易取得正面效果。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