Training 101 Ch.3 離心收縮力量

手執啞鈴屈臂的時候,二頭肌作向心收縮,瞬即感受到老鼠仔漲漲的,是最易了解的肌肉活動之一,另一種肌肉收縮方式常被忽略,就是當手臂向下降,二頭肌被拉長,作離心收縮。

當二頭肌做屈臂動作,背後的三頭肌作為拮抗肌正是進行離心收縮,有賴肌肉於關節作不同類型收縮所起之作用,把全身數百件骨頭拉起,維持各種姿勢,以及對抗重力站立起來,並於運動中發揮加速、減速功能。

以彈橡皮圈作例子易於理解人體如何產生動力,將橡皮圈套於手指上,先拉長橡皮圈,鬆開手指橡皮圈便會彈出並縮回原本長度,肌肉的離心收縮作用就如橡皮圈先拉長後縮短,才能產生動力鏈的效果。

踢球前會先將大腿往後拉,這樣做的作用是讓肌肉預先拉長蓄力(pre-load),過渡中維持穩定,然後迅速作向心收縮(unload)將力量釋放傳到足球上,作用就如一條橡皮圈彈出前,髖屈肌肉當中包括大腿前肌(股四頭肌)先被拉長並充滿張力,然後迅速向心收縮,伸直膝關節把球踢出,大腿後肌(膕繩肌)被拉長作離心收縮,並產生減速剎制功能,避免關節過度伸展至危害穩定性。

跳躍動作

肌肉於動力鏈中產生離心收縮的過程,積聚的力量比肌肉向心收縮大3至9 倍,尤其彈跳的動作,第一步臀部肌肉及大腿前肌處於蓄力階段,之後迅速收縮產生動力令人向天躍起離地,最後重踏地面回復第一階段狀態。

健體計劃中加入優化肌肉離心收縮的能力之訓練(eccentric training),刺激運動神經元作最大收縮力量,有效促進肌肉肥大,並提升速度、力量及耐力,不僅對運動員重要,對於我們的日常活動大有幫助,尤其下肢各大腿肌肉輪流擔當加速-減速功能,常見於坐低起身、上落樓梯,多加注意改善關節柔韌度(flexibility),強調肌肉的延展度兼含力量(length and strength),練習pilates是很好的例子。

Training 101 Ch.2 功能先決

人體從頭至腳的關節互相牽連,關節之間存在著連動關係,各肌肉順序收縮或舒展產生活動,整個過程中都一起參與,形成有效動力鏈。來一個小測試。先站起來,雙腿平行分立,雙手放在大腿上,腳掌向外翻,再向內翻,是否感覺到掌心下的大腿肌肉在動,這是從腳掌-足踝-小腿-大腿,通過肌筋膜系統產生連結性活動。

每一移動中相關部位輪流發揮加速或減速以及穩定功能,要是其中一環異常,結果會造成肌肉不平衡,或者韌帶過度拉扯以及關節磨損,都有可能發生,因此健體訓練以優化功能為先。

動力鏈

關節的活動功能順從物理原則,重力及地面反作用力這兩種相對抗的大自然力量,施加於骨骼肌肉系統塑造出人類的體型,重力把我們拉向地面,背後肌肉跟它抗衡,所以長出發達的臀部肌肉,讓我們能夠挺腰直立,用雙腿走路。

M – 能動為主的關節

S – 穩定為主的關節

身體每個部位既可自由活動,亦因連鎖關係而有所限制,各關節的活動幅度有多有少,互相依存亦互相牽制,一些關節的功能力傾向具穩定性(stability),支持上方及下方能動度高(mobility)的關節,例如腳掌、膝關節、腰椎及肩胛屬於起穩定作用一類。

這種「穩定-能動」的連動關係因活動需要而生,要動作控制得好,先要有穩定的條件,想加速先要有能力減速,每個活動涉及全身上下各關節的協同效果,如某部位喪失活動能力或幅度縮少,負荷勢必轉嫁到上一節或下一節,甚至相隔更遠的部位。

移動代償

當我們從多體力勞動的生活模式,變成工作及休閒大部份時間坐著,減少髖關節活動,穩定腰椎的核心力量變弱,引致步行時腰椎擺動幅度加大,這就是身體出現代償模式(Movement compensation)的其中一個狀況。

再舉個上肢的例子,如有肩膀毛病或是大背肌肉僵硬,限制雙手不能向上正常伸展,難以高舉過頭,當要伸手拿高處的物件,不得不向後彎腰,遷就抬不高的手臂,重覆加大腰椎後彎,久而久之很大機會造成腰患。上到球場運動、擊球,帶著不良的活動模式(Dysfunction pattern),原本動力鏈帶來的移動效能(movement efficiency)大打折扣,借助其他部位完成動作並頻密重覆,長期更會造成不必要的關節勞損。

無論為瘦身做運動,或參加長跑而健體,基礎訓練以優化活動功能為先,利用到全身四肢環環相扣的運作模式,運動起來用力恰當亦能保護關節,避免發展出肌肉不平衡。情況如同一間大企業,各部門既要獨立運作,亦互相倚賴,而業績就是整體合作得出的成果,若然一個部門不達水平,難以持續獲得穩健利潤。

Training 101 Ch.1 Training Roadmap 訓練路線圖

衡量一個人fit 唔fit,靠外觀手瓜大細,只能滿足個人審美眼光,人言人殊。通過運動想要達成的效果,不論是減肥、靚身型、比賽爭勝或者純粹健康理由,訓練目標應共同指向提升體能,體能直接影響成果,亦反映進步幅度,即使要瘦下來並非靠單次做劇烈運動即可,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累積下來的成果。

要快達到目標關乎基本體能水平,這些質素包括平衡力、協調能力、反應力、穩定能力、關節活動度及柔韌度,以上能力主宰綜合運動表現:敏捷度、肌力、耐力及爆發力。

衡量一個人fit 唔fit,靠外觀手瓜大細,只能滿足個人審美眼光,人言人殊。通過運動想要達成的效果,不論是減肥、靚身型、比賽爭勝或者純粹健康理由,訓練目標應共同指向提升體能,體能直接影響成果,亦反映進步幅度,即使要瘦下來並非靠單次做劇烈運動即可,而是經過一段時間累積下來的成果。

要快達到目標關乎基本體能水平,這些質素包括平衡力、協調能力、反應力、穩定能力、關節活動度及柔韌度,以上能力主宰綜合運動表現:敏捷度、肌力、耐力及爆發力。

進階式綜合體能訓練進程

從不或甚少做運動人士,一開始可能對跑步、球類運動感興趣,希望促進健康,亦帶來很大的推動力,但不能忽略日常不良的慣性姿勢帶入運動中,具重覆性而帶負荷的動作,積累下來可預期導致勞損,如缺乏適當休養復元策略,構成潛在受傷的隱憂。

為了將來有大躍進,從根基接受適當訓練,以符合相關運動的至低要求,訓練方案應根據個人現有健康狀況及體能水平,按照以下模式進階,選擇適當的強度,有系統地將體能層層提升,實現增肌、減肥等不同效果。

ACE IFT Model – 美國運動學會的綜合體能訓練模型(Integrated Fitness Model)

根據美國運動學會的綜合體能訓練模型以提升體能質素作為指標,按進階流程編定訓練內容,選擇合適運動方法及強度,帶來最大的成效,訓練方案針對心肺功能及肌肉表現分成兩大單元,雙軌發展,同步進行。

心肺功能訓練

擁有良好心肺耐力是維持健康的根基,第一步通過帶氧運動,建立強健的心肺功能,為應付日後強度更高的訓練打下可靠的基礎。目標為每週3至5節,每節20分鐘,劇烈程度達中度,對於沒定時運動習慣人士,由短時間開始,一直延長至達到目標為止。

建立有規律的運動習慣,跨越初階的基本要求,接著向挑戰體能邁進。這階段的訓練需要提高運動強度,例如延長帶氧運動時間,亦會加入高強度間歇式訓練。

下一階段提升體能水平的目標,旨在追求專項運動中做出更佳成績,運動強度視乎競技項目的要求,包括提升速度、耐力及爆發力,通過無氧訓練鍛鍊心肺耐力,高強度間歇式訓練的循環次數增多,達到最劇烈程度。

肌肉訓練

活於高科技時代,尤其城巿生活,勞動工作大量減少,不用等進入社會工作,連學生時期的體能活動時間被削減,加快喪失應有的體能,蹲低起身之基本活動都感到吃力,尤其是養成不良體姿,造成慢性痛症,所以肌肉的鍛鍊是各年齡層都需要持續做的運動。

負重訓練之初,首要先確保身體各部位的關節機能正常,有能力維持姿勢的穩定,發揮出動力鏈的效能,範圍涉及關節的能動度、肌耐力、柔靱度、軀幹核心的穩定功能,以及動、靜態之平衡力。

接下來是將複合動作拆開,簡化成簡單動作,即五大人體基本活動模式:

  1. 體屈 – 提舉
  2. 分腿移動(單腳平衡)
  3. 旋轉

從日常活動,步行、行樓梯、抱小孩、開門,至體育運動中划船、揮桿擊球等,皆由上述模式組合而成,功能訓練的作用是排除沒有效率的動作,焦點放在動作之流暢性,加添額外負荷之前,減少因用錯力而招致不必要過度勞損,從自身體重的徒手運動開始,漸進到器械、啞鈴等工具,動作從簡單到複雜促進全身協作提高移動效能(movement efficiency)。

隨著心肺功能的訓練,體能已達到一定水平可接受加倍難度。來到頂層,在功能訓練之上添加更大負荷及提高速度,達到增肌、肌力、肌耐力等效果,並因應運動項目的體能需求而制定不同類型的負重訓練,包括plyo training、speed work、power lifting等,以及更多動態元素、多方向性移動,令跑速、敏捷度、反應力、爆炸力全面提升。

人人懷著不同目標健體,為了改善體型、增肌、減肥、長跑各有原因,從基礎展開循著進階的方向而行人人一樣,步伐有快有慢,有路線可循的方法是確保達成目標的最佳策略,幫助找住健身重點,編訂可量度效果的訓練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