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瘦之謎 – 食飯食肥人?

不少人聞飯色變,怕吃澱粉質或碳水化合物發胖,只因對人體供能系統及營養素不了解,筆者卻無飯不歡,一天無飯到肚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含豐富碳水化合物的穀類最能給身體供應充足而持久的能量,當然碳水化合物不一定是飯,還有粉麵、麵包、蔬菜。

碳水化合物分兩大類,單糖類及複合碳水化合物。甜飲、糖果等高糖份食品主要是單糖,刺激血糖迅速升高,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加以抑制血糖水平。

飯屬於複合碳水化合物,消化後慢慢成為葡萄糖,逐漸進入血液,有助維持血糖穩定,持續供應身體所需之能源。

對於超重及少做體力活動人士,確實要注意碳水化合物之攝取,有糖尿病或過胖人士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受干擾,葡萄糖直接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容易增加體重。

健康人士不用過於擔心,正常來說碳水化合物會迅速轉化成能源,應付體力勞動,讓身體消耗脂肪,若然進食後不活動,多餘碳水化合物便會儲存起來。

要減肥更加要吃飯,越活躍越需要碳水化合物供能,燃燒脂肪越有效率,形成良性循環,因此並非碳水化合物食肥人,而是不活躍的生活模式致肥。

不過要留意全麥穀類與精製穀類在營養上之分別,白飯、白麵包屬於精製一類,升糖指數較高,進食後令血糖上升較快,經常進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機會,所以選擇糙米飯較佳,纖維較高亦易產生飽肚感,血糖上升較慢。

CL icon 30 +copy right

體重失控事關個性

透過運動和飲食計劃減肥,過程不單止卡路里加減的生理反應,涉及行為改變,需要耐性及堅持,以前幫助過一名體重愈300磅男子減肥,對方情緖忽高忽低,影響出席率,若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援效果事半功倍,外國也有真實數據顯示,控制體重跟個性悠關。

美國一項追踪2000人長達50年的研究,提供可靠數據,分析性格特徵會否影響體重及體重質量指數(BMI),研究目標男女各佔一半,背景受過教育及健康,7成白人,餘下為黑人及其他種族。

研究員根據心理學5大性格特徵的分類:開放性、用心性、同意性、外向性及神經性,評核他們的性格,並定期量度體重。

結果顯示個性易衝動者體重傾向超出標準,較得分低者平均重22磅,神經質和用心度較低者常經歴體重上上落落,周而復始。

心理學教授分析,易發脾氣及缺乏紀律的人,遇上難關和挫折較易放棄,減體重關乎承諾及自我控制,對易衝動的人是一大考驗。

年年增加體重較顯著者,尚有其他個性特徵,敵對、好爭勝、有野心、憤世嫉俗。

該項研究旨在幫助解開癡肥困擾,若能確立個性與體重有關連,就可從心理上著手,找出更適切的治療方法,協助癡肥者成功回到健康體重。

*研究機構「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報告刊於「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

CL icon 30 +copy right

情緒失控食過量

多年前一個很糗的經驗。在工作的健身中心重遇一位久未碰面的年輕女會員,見她腹大便便像懷胎四月,上前恭喜她,原來誤會一場,她沒不悅,只是解釋患上情緒病,暴食以致大發胖。亦遇過另一位廿多歲女會員因為失戀,於是狂吃麥當勞,體重暴漲。女性以飲食來減壓,無節制地吃零食、甜品,或增加食量,這並非性別問題,而是人類遺傳下來求生機制的生理反應。

上天賦予我們應付危機能力,回到原始社會在野外逃生,下丘腦受刺激,增加皮質醇分泌會引致血糖上升,壓抑免疫系統,輔助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之代謝,促使人體需求糖份及碳水化合物去補充損耗能源。

都市生活常令我們處於各種壓力下,產生的壓力激素促使食慾增加,無論是憤怒、哀傷等負面情緒影響下誘使人以飲食發洩,極端情況下發展成暴食症,除了皮質醇分泌量增多而誘發食慾之生理因素,食過量可能是自幼養成的習慣、社交需要、自我摧殘、或節食種下的惡性循環。

外國一項長達9年的研究*,發現體重越高者,情緒性進食越顯著,受監察對象中,身體質量指數(下稱BMI)超出標準人士易於受壓下增加體重,領導研究的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研究癡肥問題的營養專家解釋,他們傾向借助進食減壓並從中獲得安慰,減低焦慮。

由本地大學主導的一項減肥計劃亦有相同啟示,參加療程者當中不乏情緒性飲食,除了體重超標外,部份兼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評估過他們的心理狀態,2至3成人有情緒困擾,少數人要服用抗抑鬱藥。內分泌專科醫生指出,因感情、人際關係的壓力出現情緒性暴食,體重增加後又衍生出自我形象問題、或患上慢性病而加深情緒困擾,造成惡性循環。

壓力激素皮質醇增加,更易增磅,遇上體重問題先弄清致肥原因,有情緒困擾的話,從先治心病開始,學習減壓,同時進行運動及飲食控制計劃。

*刊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9

**由確進糖尿專科中心接辦香港中文大學的體重控制計劃(2004)

CL icon 30 +copy right

磅數的意義

「我想減到100磅。」

「點解係100磅?」

「因為我以前係100磅!」

「點解覺得100磅適合你?」

「想好似以前咁瘦…」

每節運動後都要上磅砰一砰,是不少女性急欲減肥的行為特徵,對磅數的執迷可能扭曲對健康的看法,甚至選擇減肥偏方,肌肉及脂肪哪會一瞬間有顯著增減,一天內體重上落一、兩磅,主要是體內水份增多減少,或是餐前餐後的變化。

女性天生對體重之關注、對數字的執著是有根有據。外國一項有趣研究*,由神經科專家揭開令女性不得不承認的秘密,女性口說不介意體重,實情卻怕胖,實驗中的測試對象年齡由18至30歲、體重正常的男女,給他們看一堆同性照片,相中人有各樣體型,並要求他們想像自己的身材長得像相中人一樣,一邊監控他們的腦部活動。

女性測試者對身型變化顯得敏感,一看到相中人是胖女,和自我價值有關連的腦部區域特別活躍,反觀男性測試者,看到相中人肥或瘦都一樣無反應。

研究員指出,這些女性不曾有飲食不調紀錄,態度上亦顯得不在乎身型如何,實質上卻心裏暗暗擔憂會變肥。心理醫生忠告,過於重視外型和肥瘦的女性, 出現飲食及情緒不調的風險較大。

當女士開始為減肥而做運動或節食,過份專注體重的變化,執著於數字上落,徒添無形壓力,三兩日未見成效已放棄,只要堅持運動而方法正確,維持均衡飲食,三個月後必定見成果。想想從運動中得到的其他益處,身體多方面勝過從前,例如肌力強化、行動靈活、不易疲倦,要量度進展的準則,可採用反映體質的生理指數,例如心跳率、血糖、血脂,比磅數更有用。越不滿外型,對自我形象有負面看法(參看「對體型肥瘦的偏執」一文),降低堅持改變的信心,以改善健康為目的,比專注於體型變化,讓人更享受改變生活習慣的過程。

*研究執行機構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CL icon 30 +copy right

早餐習慣影響體重

早前引述過一些研究報告,指吃早餐有益於減肥,最常被引用的實證,就是美國國家體重控制署(National Weight Control Registry)有過萬名成人紀錄,於一年內減掉30磅,其中近8成人士有吃早餐習慣,使人相信早餐可左右體重控制,理由之一是豐富早餐令人午餐吃少了,減少全日熱量攝取。

亦有學者嫌「早餐派」的理論仍缺乏充份證據支持*,出來澄清有關說法仍具爭議,減肥成效跟進食的東西及全日活動量大有關係。

筆者是「早餐派」的支持者,從個人體驗及觀察,認為早餐對於控制體重有很大影響。十多年來接觸過求減肥的人士,當中有體重煩惱的人不吃早餐居多,或者份量甚少,有食早餐習慣者,問題出在食物的選擇,常以無營養高熱量的食物為主,例如烘餅、牛角包、煙肉、香腸、煎蛋等等。

據運動營養師意見,經一夜睡眠又相隔太久不進食,減慢身體代謝率,不吃早餐會引致低血糖,令人情緒煩躁、遲緩,一天之始大腦運作需要從飲食補充熱量,早上習慣運動更不用說,空肚做運動,精力不足,自然減低運動強度,消耗也少了。

可從三大食物種類:全穀物、低脂蛋白質、鮮菓選擇食物,組合出營養均衡的早餐和午餐。

調節飲食時間需時,嘗試晚餐盡量提早進食,早上睡醒後自然產生飢餓感,或習慣午前小量進食,於日間攝取最大部份熱量,慢慢減低晚上進食的渴求。

 * 調查由美國大學The University of Alabama at Birmingham Nutrition Obesity Research Centre發表,並刊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Clinical Nutrition

CL icon 30 +copy right

倒三角飲食法

將一日早午晚三餐,想成三層金字塔,份量應該以早餐最豐富,其次午餐,晚餐份量最少,看起來如倒轉金字塔,不但減肥效果較佳,更有益於健康,因為進食時間配合身體處理食物養份。

Tel Aviv University一組研究員為93名超重女士進行為期12周的減肥計劃後,發表報告主張進食大份量早餐*,有益於預防心臟病、糖尿病、高血壓。慣於晚餐後進食的曲奇、朱古力批等高熱量甜品,若換轉在早上進食反而有助降低全日血糖,三脂甘油酸、胰島素水平。

接受測試的女士分成兩組比試,各人必需跟從均衡飲食的餐單,每天限制攝取1,400卡路里,分別在於早午晚三餐的熱量分配。「大早餐組」三餐的熱量分配依次為700/500/200卡路里,「大晚餐組」熱量分配200/500/700卡路里。

其實兩組早餐和晚餐的食物完全一樣,減肥的效果卻有明顯差別,說明身體對於進食時間確實起不同反應。結果大早餐組勝出,減掉差不多18磅,腰圍瘦了3吋,大晚餐組減了7.3磅,腰圍瘦了1.4吋。

研究員分析結果,以「倒三角」方式飲食的組別,吃完大早餐食慾激素ghrelin水平明顯較低,滿足度可減低全日對零食的慾望,更佳喜訊是全日的三脂甘油酸、胰島素可維持低水平,進食後也不會刺激血糖標升,相反若全日持續高血糖水平,易形成高血壓及對心臟負荷。而晚餐份量大者,呈現壞脂肪三脂甘油酸增高。

*報告刊於「Obesity」期刊(2013)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