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動後體力復元法續篇

訓練計劃的休息期間,飲食上若能適當補充營養素,有助迅速恢復體力,避免過度耗損,亦可遞增訓練強度爭取更佳表現,有關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之補充可參考上篇,對於接受較歇力訓練的運動員,可能需要借助咖啡因及碳酸氫鈉,目前相關研究仍有限,列出報告中的建議僅供參考。

咖啡因

補充碳水代合物同時攝取咖啡因,是促進運動後肌醣合成的另一方法,一項科研報告建議份量:2毫克/kg/hr咖啡因,1克/kg/hr碳水代合物,運動後4小時令肌醣再生提高66% (Pedersen et al., 2008)。另一研究實驗針對強度間歇性跑步能力(Taylor et al., 2011),測試者先完成最高強度運動至力歇,休息期間最初4小時,以8毫克/kg/hr咖啡因,及1.2克/kg/hr碳水代合物,相較同一份量碳水代合物加水,測試者有更佳運動表現。以體重65kg運動員為例,運動後首兩小時,攝取130毫克咖啡因,相等於兩杯8安士黑咖啡或茶。 

碳酸氫鈉(sodium bicarbonate)

進行高強度訓練的運動員會因代謝酸中毒導致力歇,因此有研究針對利用鹼性物質延緩過程,碳酸氫鈉從肌肉移除質子。碳酸氫鈉可能引起胃部不適,建議份量及服用方法,於運動前一至兩小時,以0.2-0.4克/kg份量的碳酸氫鈉混和一公升液體,例如一名65kg運動員需要13克小梳打加入水或能量飲品中服用。

CL icon 30 +copy right

愛喝汽水專挑pizza吃

家長常遇到孩子偏食問題,小孩不愛吃蔬菜,可能是選擇飲品所累。

一項研究成人和小孩飲食習慣的報告*發現,大人細路選擇食物很大程度受飲料影響,如選喝汽水或高糖份飲料比選擇飲水的人,傾向食較咸及高熱量的食物。飲汽水的小童亦多數吃炸薯條及薄餅,飲水的小童較多吃蔬菜沙律。

喝果汁或甜飲的小童進食蔬菜的份量也相對地少,有見及此,研究人員建議家長儘早讓小童養成良好飲食習慣,自少給小童喝水,鼓勵他們多吃蔬菜。

港式茶餐通常跟凍飲或熱飲一杯,是否令大家多吃「三高」食物的原因?

*2012年醫學期刊《Appetite》檢測60名19至23歲青年75名3至5歲小童的飲食習慣之研究結果。

CL icon 30 +copy right

香港孩童變胖之路(下)

上篇提到學童的偏食習慣是致肥的成因之一,缺少運動是另一大主因。現代居住環境和社會文化不斷演變,空間似被壓縮了,節奏比以前急促。自小屋邨長大,也愛看電視,上學以外經常嚷著到屋邨走廊和公園玩耍。新一代學童儼如成人終日賴在書桌時間,為入學而讀或跟學術有關的興趣班林林總總,填滿空餘時間,甚至比上班的家長還要忙碌,運動變成「得閒」才做的非必要品,要娛樂的話抱著電子產品可滿足過一天。

唯一沒變的是歷代家長都把讀書成績放在第一位,運動只是學校每周一兩節用來借堂補課不上也可以的PE堂,與健康拉不上關係,家長、校方輕視運動非今天之事,但至少以前日常生活中給學童體力勞動的機會不少,家務亦需幫上一把,新一代家庭少讓子女照顧自己,大小事務皆有家傭代勞。

孩童對運動的觀念及能否養成運動習慣,承傳自家長。父母不愛運動,日常生活不鼓勵行樓梯、散步,逛街購物、上餐廳當作家庭活動,原本對運動零興趣的孩童更不願動,曾見小童來到郊野公園,別人看蝶他卻坐著低頭光玩ipad遊戲,家長不宜過早給予小童接觸電子產品,以致過份倚賴電玩娛樂而缺少運動。

坐著看電視用電腦的時間越多,活動四肢的機會越少,每天多坐一小時,熱量多攝取150卡路里,一年累積下來可重十多磅。

成人給下一代怎麼樣的生活及學習環境,塑造他們日後的生活模式,早人一步起跑不是不好,只怕連健康都比別人失得快。

多年前一份小學生家長調查報告*,家長和學童的運動量都不夠,以下是報章對結果的簡報。快十年,情況變好了還是更壞?

2003年調查

*2003年小童群益會對3301名小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

CL icon 30 +copy right

不瘦之謎 – 捱餓無著數

常常有人問在減肥初期,體重下降較顯著,為何一段日子下來落磅速度減慢?人體是挺驄明的系統,它懂得自我保護以繼續生存。身體傾向極力保護一定體重,所謂慣性體重 (set point),當攝取熱量大升大降時,身體自動調節代謝率,維持原有的脂肪比例。

美國大學Rockefeller University一項研究顯示,減掉一成體重,身體消耗熱量速度減慢15%,另一批體重增加人士,身體代謝率加快10至15%,說明身體自我調節系統試圖返回慣常的體重。

這是人類先祖遺傳下來的自我保護機制,要應付體力勞重的生活,以免身體捱餓,「體重調節系統」 使人維持在某一個恆常體重。體重增加時,大腦會下命令,降低食慾及加速代謝,直到體重恢復正常﹔體重減輕時,大腦則會指示身體增加食慾及減慢代謝。

今時不同往日,體力勞動量大降,即使超重人士節食減肥時,大腦以為在捱餓,身體仍會以為面臨「危機」,於是下達增加食慾及減慢代謝的指令,最後使減肥人士的體重回升。

尤其是單靠節食極速減肥,容易墮入這陷阱,前篇已引述過科學研究指出,減肥期間不做運動對身體代謝之影響。不要因節食初期體重極速下降而喜孜孜,就算長期節食,只會拖慢身體熱量消耗,一旦停止節食體重就會反彈,甚至比以前更易胖起來。

健康的減磅速度要點,一不能傷害身體機能,二不能急,要給時間讓身體適應變化。減到理想體重兼能長久維持,是要長期的計劃,而非一兩週,或者一兩個月的事。

CL icon 30 +copy right

致肥疑兇(三):食物加大碼

吃多少關乎個人自律,有學者主張人被天生嗜糖的食慾所操控,對於高脂高糖的加工食物及快餐難以抗拒,而快餐業精心計算的市場策略,是推動消費者越食越多致肥的幕後黑手。

多得實驗室的老鼠,揭開人鍾愛汽水、炸薯條、漢堡包等快餐及零食的原因,一次實驗室研究員需要養肥老鼠用作實驗,從超市買來我們常吃的加工食物餵飼,意外地令老鼠迅速增磅,因而發現食物中的脂肪和高糖令老鼠食不停,與人體結構相近的老鼠有如此反應,人亦如是。

美式快餐文化於80年代向全球蔓延,快捷方便飲食模式逐步滲透歐洲國家,成功的市場策略亦令人越吃越多。

連鎖快餐店前高層透露,廉價的玉米糖漿出現,使製造汽水及快餐食品成本下降,70年代初想到把食物份量加大,誘使消費者多付少許買一份加大裝薯條,價錢比起買兩包細薯條便宜,令消費者感覺超值,成功增加銷量及利潤。看似優惠食客的加大碼食物,同時令他們吸收熱量也倍增,汽水從最初7安士杯裝,翻了2至5倍,一杯「恐龍裝」高達800卡路里,相等於50匙糖。

另一市場策略是推出套餐,指定飲食組合可縮減食客輪候購買時間,只要能於15秒內完成交易,食店利潤可增長1%。對食客而言,綑綁式套餐內未必全是心中所需的食品,但組合的售價比買單品超值,又可加快點餐時間,無形中令人吃了超出預期的份量。

究竟我們是否見多少吃多少?Penn State University做了個實驗,在測試者完全不知情下,於11日內逐步增加食物份量50%,結果被吃光,測試者每天多攝取400卡路里,累積下來增重1磅!

食品商利用市場推廣,提高消費者購買意慾,為食品制訂行銷策略廿年的創作人深明此道,把朱古力塑造成送給愛人的必備禮物,又向母親植入正餐之間給子女吃朱古力當小食的習慣,兒童食物盒內總少不了一包朱古力,正是這一策略成功,90年代中每十名兒童有一位癡肥,向來只有30歲中年人患上的糖尿病,1990年初現美國小童提早患糖尿病。

食品業界否認指控,辯稱造成小胖子原因是他們缺少運動,於是研究早發性糖尿病醫學者著手調查學童的運動量,在300名小童身上裝上儀器紀錄每天活動量,發現當代英國學童的活躍度跟30年前沒大差別,問題出在飲食的質量及進食份量。

這場爭拗誰勝誰負都好,沒人比消費者更有責任控制個人食量,當面前豐富的飲食選擇就得考驗個人定力。

CL icon 30 +copy right

甜飲

每人飲食上總有一樣indulgence,不愛肥膩或愛甜,不嗜甜但偏吃煎炸!飲品帶來的影響最易被低估,尤其炎夏中一天飲多幾杯,當中要注意的成份除了咖啡因、鈉之外就是糖份,明刀明槍高糖的汽水反而惹人起戒心,那些標榜「健康」的清涼飲品、「有益」的乳酸菌飲品,其甜度超乎想像,最易令人中招。

過量攝取糖份會致肥之外,長期下來會增加高血壓、糖尿病、脂肪肝等慢性疾病的風險。跟從世衞建議,每日總熱量攝取來自添加糖分不應超過1成,如以一個人建議每日攝取2,000卡路里計算,約200卡路里,或7茶匙糖,或不多於50克,兒童為28.8克。

食物標籤法實行後,自行檢測平日最常喝之飲料及飲用量有否超額並不難,難在能否捨得走甜或少甜。外食族常吃的茶餐伴隨的餐飲,一杯凍飲或特飲已佔去每日吸取糖份「配額」一半。

茶餐廳飲品 含糖量(克) 佔每天建議攝入量百分比
350克凍奶茶 22 44%
350克凍檸茶 23 45%
350克菠蘿冰 34 67%
350克紅豆冰 45 89%
250克熱柚子茶 19 37%

「清熱」飲品被塑造出健康形象,實則是糖水一大陷阱,以下是2007年消委會測試*結果,「菓汁先生滋滋梨汁飲品」(480毫升)及「雀巢清新點蜂蜜柚子茶」(500毫升)超過12茶匙糖,甜度可比得上13茶匙糖的可樂。容量少一半的紙包裝「陽光茶餐廳柚子蜜飲品」(250毫升),含糖比例稱冠,超過10%,兩盒糖份的總和超越以上兩款支裝飲品。

含糖量超過10茶匙有以下飲品:「菓汁先生滋滋蔗汁飲品」(480毫升)、「美姿美優質蘆薈」(450毫升)、「雀巢清新點蜂蜜梨茶」(500毫升)、「健康工房余柑子柚子飲料」(500毫升)、「鴻福堂柑桔檸蜜」(500毫升)、「維他清心棧柚子檸檬飲品」(500毫升)。

廣告在推銷乳酪和乳酸菌飲品,發揮隱惡揚善的威力,只強調益生菌對身體多有益,可是產品的含糖量往往超標,以益力多為例,每100克含有14.8克糖,小童飲用兩支已超出每天建議份量。益生菌確實有益腸道健康,但是否額外攝取則因人而異,過量攝取只會排出體外。

這些廣告都沒告訴你的,得靠購買時閱讀營養標籤,不能單靠包裝形象和廣告標語幫我們選擇產品。

*超市和便利店在港有售35款預先包裝飲品,款式有蘋果類、梨類、甘蔗類、柑桔類、柚子類、菊花類、花旗參類和蘆薈),檢驗糖份總含量,類別包括天然存在及人工添加的單醣(葡萄糖、果糖及蔗糖等)

CL icon 30 +copy right

運動後體力復元飲食法

運動後的飲食策略視乎運動水平,如一般以健體為目標之運動量,從日常飲食中攝取均衡營養即可,運動中流失之水份要及時補充,水份與電解質之補充這部份前篇已有詳解,因應強度較高的訓練計劃而需要迅速恢復體力消耗,留意兩大營養元素:碳水化合物及蛋白質。

醣原合成

醣原儲存於肝臟和肌肉,每天或每兩天一次進行中度至高強度帶氧運動,維持日常均衡飲食經已足夠,運動中消耗的醣原一般來說可於24至36小時回復正常水平,無需特別額外補充。

對於要接受頻密及高強度訓練者,計劃飲食以非常手法將復元時間縮短至20小時。

運動後補充碳水化合物要考慮的因素包括時機、種類及份量,特別情況下輔以蛋白質之攝取。

時間方面,運動後30至60分鐘醣原合成最為活躍,之後逐小時放緩,首小時比兩小時後高一倍,若然隔兩小時才補充碳水化合物,肌肉醣原儲存水平比首小時補充少45%。

種類方面,以果糖合成醣原效率較低,速度比葡萄糖慢5成。

至於份量,主流建議每小時每公斤體重攝取1至1.2克碳水化合物。例如一名體重79.5公斤跑手,首4小時,每小時需要80至95克碳水化合物或320至380卡路里。

過量攝取碳水化合物不會加速肌肉醣原合成,反而分開數次逐少補充,比一次過大量攝取有效,建議運動後每隔15至30分鐘以每小時每公斤體重攝取1.2 克。 以一名體重65公斤的女性為例,參與耐力運動,定期進行中至強度訓練,每次超過1小時。兩小時內從飲食中攝取碳水化合物之份量160克(65×1.2克/公斤/小時x2)

餐單參考

進食階段 食物 碳水化合物份量
運動後即時進食 8安士運動飲料+1隻中型香蕉 42克
運動後30分鐘 8安士運動飲料+1件中型bagel 53克
運動後1小時 1杯乳酪 42克
運動後90分鐘 1杯低脂朱古力奶 26克
總計 163克

蛋白質合成維持肌肉蛋白平衡對肌肉修復過程很重要,補充碳水化合物同時加入蛋白質,可促進葡萄糖之吸收,幫助肌肉損耗之復元,最佳組合是隔15至30分鐘以每小時每公斤體重攝取0.4克蛋白質及1克碳水化合物,目前文獻對於何類蛋白質達到最佳蛋白合成效果尚有爭議,主流意見建議乳蛋白、乳清蛋白和casein(Beelen et al., 2010)。另有建議於運動前攝取蛋白質,促進運動後蛋白質合成,比等待運動後補充快150%,建議份量為6克氨基酸,相等於大約15至18克乳清分離蛋白(whey isolate好處是快被身體吸收兼含豐富亮氨酸),再於運動後30至45分鐘攝取20克(或每公斤體重攝取0.23-0.27克)。

碳水化合物/蛋白質混合餐單

進食階段 食物 碳水化合物 蛋白質
運動後即時進食 8安士水+1隻小型香蕉 23克 1克
運動後30分鐘 8安士水+1件中型bagel 38克 5克
運動後1小時 1杯乳酪+1安士腰果 43克 16克
運動後90分鐘 1杯低脂朱古力奶 26克 5克
總額 130 30

CL icon 30 +copy right

飲食日記

女人慣常減肥技倆,一餐吃過量,skip下一餐,要不就是偏食,減食澱粉質或坊間的潮流餐單試完一個又一個。其實這樣做,都比沒這樣做的女人少減磅數。

戒食任何一類食物,或跟從單一飲食方法都難以持久,從飲食著手控制體重,問題始終在於份量和質素,最佳方法是撰寫飲食日記,準確掌握日常飲食中攝取過多還是過少熱量,先找出飲食習慣之弊處,而後改之。最常出現於餐單的食物,往往是致肥元兇,相反,亦可能發現所需的營養素有所缺乏。

外國有研究報告指出*,利用飲食日記確實有效幫助女士控制體重,測試結果發現有寫飲食日記習慣的女士,比對照組多減六磅;減餐人士少減八磅;每週午餐外出用膳少減五磅。

對於以減肥為目標的學生筆者多數要求他們紀錄一周飲食日記,飲食日記要記錄什麼?從早到晚直至睡前,任何吃過的食物及份量,留下預製食物包裝上的食物標籤。都市人無可避免要慳時間而多食預製食品,添加調味及製法往往是高熱量的來源,若養成閱讀食物標籤的習慣,幫助如何選擇較健康的食物。

一些自以為飲食沒問題的人士,從飲食日記中無所遁形,曾發現有女士實際食量比她個人估計還要少,幾乎不吃正餐,戒飯只吃餸或零食,熱量攝取無疑量低, 卻令代謝率減慢。

若打算單從飲食方面控制體重,與其節食,建議向註冊營養師諮詢,了解食物的營養質素,學習均衡的飲食知識。

*Fred Hutchinson Cancer Research 報告,刊於Journal of the Academy of Nutrition and Dietetics(2012)

CL icon 30 +copy right

致肥疑兇(二):健康食品惹的禍

在食物包裝上見到「無糖」、「低脂」、「有機」、「天然」,有否主導你捨棄其它沒有這些字眼的選擇,可能就是這股健康標籤或健康飲食風氣,反而令我們吃得更多變得更胖。

連串世界性食物安全事故,催生全球各地興起「有機」、「健康」食品概念。在英國自瘋牛症、沙門氏菌發生後,牛肉銷量下降6成,食品供應商推出有機、健康食品回應市場需求,1999年有機食物兩年內倍增,生意額達6000億英鎊,當地著名超市Sainsbury’s當時推出300款有機食品。健康食品銷售量持續增長,可比超市雜貨品(食物及飲料)全部收益四分一。

心態追求健康的消費者,事實上又是否對「健康」飲食有真正認識?哈佛大學做過研究,發現消費者不懂分辨飲食營養,純粹「靠估」或被偏見誤導。例如給人從Subway三文治與Big Mac漢堡包選出何者較健康,大部份人傾向選三文治,其實那一呎長三文治提供900卡路里,熱量比Big Mac高一半。因錯誤判斷以為吸收熱量不多,於是安心多吃其它甜品。

另一個簡單有趣實驗,測試到人的心理作用左右進食量。研究員給測試者吃M&M’s朱古力豆,半數外層印上「lights」字,半數卻沒有,結果受測試者吃「lights」份量比另一款多一半,事實上兩款朱古力豆成份完全一樣,沒所謂減甜輕怡版!產品冠上健康光環,鼓勵人吃得更多。情況就如光看食物包裝上有鮮果,就以為有足夠纖維,實際上得片菠蘿,卻沒想到加重了糖份。

消費者已陷入一種思維,見某字眼便會將食物分類為「健康」、「不健康」,食品工業加以利用此一消費者心理,包裝上突顯某些元素,淡化另一項關鍵元素,印上「天然」、「無添加」扮成健康食品,消費者連食物成份資料都未了解,就認定健康新鮮、低熱量,吃多寡都不壞。「低脂」食品就是使人誤墮致肥陷阱的例子之一。

食物脫脂之後,味道變淡,為補償缺少的豐膩口感,大量加糖代替,例如蛋黃醬,原本配方含8成脂肪,加糖的份量抵消減脂的益處。這情況也常見於乳酪產品,消費者被包裝上的「低脂」吸引,卻沒想到低脂乳酪卻含糖成份不低。

為了讓消費者更易分辨健康食品,歐洲議會辯論引進簡化的新標籤法,「交通燈」標籤法以三種顏色標識食品的健康程度,紅、橙、綠依次代表高、中、低,英國6大食品製造商分成兩派,贊成和反對各佔一半,食品業聘請30萬名員工,足以影響政府推動政策。

本港遲來的食物營養標籤法於2010年實施後,減少了虛假聲稱名不符實的產品,但上述的「低脂高糖乳酪」無法避免,有賴消費者自行細閱每件食品標籤,認真規劃健康飲食。

CL icon 30 +copy right

一盅兩件

酒樓點心高熱量、高脂肪、高膽固醇,愛品茗的茶客聽得掃興,至今山竹牛肉、雞扎、蝦餃、鳯爪和炸腐皮卷仍是必點愛物,只是少吃了,不全因為怕「三高」,而是酒樓出品的水準大不如前,能保持以真材實料製作出好吃精品又非平民價,不能經常光顧無形中幫助keep fit。

一直存下關於中式點心的營養資料,常作參考之用,食物環境衛生署化驗過市面75款中式點心,超過三成點心所提供的熱量,逾半來自脂肪,當中鮮竹卷、腐皮卷的脂肪熱量更超過七成。兩款用椰汁製造的甜品椰汁馬豆糕和楊枝金露,飽和脂肪超過兩成位列榜首。哪些點心高脂、高膽固醇詳見下表。

飽和脂肪含量高之點心(由高至低)

  1. 椰汁馬豆糕
  2. 楊枝金露
  3. 豉汁鳳爪排骨飯 (熱量810卡路里)
  4. 糯米雞 (熱量710卡路里)
  5. 大包
  6. 鹹肉粽
  7. 豉汁蒸排骨

中式點心營養價值排行榜(含量由高至低排列)

高脂肪 高膽固醇
1.     鮮竹卷三件(36克脂肪)

2.     腐皮卷

3.     麻香拌海蜇

4.     山竹牛肉

5.     鼓汁蒸魚雲

1.     咖喱蒸魷魚

2.     蒜茸蒸魷魚

3.     柱侯金錢肚

4.     薑蔥牛柏葉

5.     鼓汁蒸魚雲

了解過各款點心的營值價值,再按照個人的身體狀況,避免偏吃某款點心,既可維持營養均衡原則,亦可大快朵頣。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