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孩童變胖之路(上)

兒童胖胖惹人喜愛,卻遮蔽背後潛藏的健康問題,兒科醫生一再警告,超重學童的身體狀況比成年人差,提早出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警醒政府在小學校園啟動連串「減肥」措施。兒童健康問題有多嚴重,可回顧過去十年本港醫學界的發現。

  • 中大內科及藥物學系2000年抽驗一批9至12歲學童,當中四成超重,有些驗出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胰島素偏高更是演變成糖尿病之前奏。
  • 小童癡肥個案增多,2004年中大兒科平均300多宗新症,比1995年增加三倍。
  • 2006年超重學童人數比例18.4%,亞洲區內第二高。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調查過,超重男生比率22.5%,超重女生比率16.8%,13年以來上升一倍。
  • 升小一學童的肥胖比率由1996學年的11.3%,升至2009學年的16.6%。

令人憂慮的是幼童出現相同趨勢,2007年在母嬰健康院接受服務的3至5歲幼童,約7.7%肥胖,2011年在健康院接受服務的4至5歲幼童,肥胖比率上升至9%。

學童肥胖面對的健康問題跟成人一樣嚴重,較易患上代謝綜合症,徵狀包括高血壓、三酸甘油脂過高及中央肥胖,而過量脂肪積聚肝臟會損害肝功能,引致肝功能退化。而血管積聚脂肪令血管彈性變差,妨礙血液供應,當活動量增加無法輸送到心臟,惡化下去變成血管硬化,嚴重會引發心臟病及中風危機。不用等到晚年,成長後提早到30、40歲患糖尿病甚至出現血管硬化,也有兒童已患高血壓,情況壞如50歲成人,血管積聚脂肪的嚴重情度等同做了10年煙民。

糖尿病、高血壓無法根治,要吃藥醫足一世,越早發病會增加患腎衰竭及心血管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的慢性疾病其實可一早預防,若然家長輕視均衡飲食及運動的重要性,當前只管子女讀好書考高分,跑出領先後,他朝比人更早出局。

CL icon 30 +copy right

正視癡肥(三):都市化的代價

過去數十年全球經濟增長,像中國崛起的發展國家,鄉鎮變成大城市,物質豐足,享受現代化的便利,而受惠不止城市,亦沖擊農村樸素生活模式,靠山食山靠水食水已不是唯一選擇,現代人的身體狀況亦跟隨起劇變。

十年前中國發表全國性營養調查,跟世界各地大城市出現相同趨勢。根據2004年「中國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全國有2億成年人超重(超過標準體重10%),佔總人口23%,肥胖人口(超過標準體重20%)6000萬人,佔人口達7.1%。

大城市的人口肥胖率比農村嚴重,快餐飲食文化入侵,輕易從飲食中攝取過量熱能,每5名北京居民中有一人過胖。中國營養學會指出,城市人消費過多禽肉類及油脂,穀類則偏低,北京居民每天攝取植物油量高達83克,嚴重超出建議的25克。 

伴隨而來的危疾湧現,全國患上高血壓人口達1.6億,連農村患病率亦直追城市,成人患糖尿病佔2.6%,推算總人口2000多萬,血脂異常有18.6%,人口1.6億人。 

貧農勞動量高,沒多餘營養,反而是健康之道,近年卻起了變化,中國官員發現,農民缺乏營養知識,將農場雞蛋賣掉,買朱古力及餅乾給家中孩子吃。 

一本推崇中國農村飲食法的書籍恐怕快要改寫,美國營養專家Dr. T. Colin Campbell 於2006年出版的著作《The China Study》,調查中國人飲食習慣,並搜集中國人血液樣本,研究指中國人飲食習慣少肉多菜,印證素食比肉食習慣減少引發致命疾病。 

傳統飲食智慧不能保存下來,中國下一代的健康堪憂。國內糖尿病童人數多美國四倍,2009年「中國健康及營養調查」發現,有170萬名7歲至18歲青年患糖尿病,2770萬人屬前期糖尿病患者,佔1.9%青年,比較美國0.5%高四倍,長遠而言對國內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 

生活富饒,卻利口不利腹,起居習慣的改變,缺乏運動亦是變胖的原因。2012年「中國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跟進市民七年起居習慣對健康的影響,擁有汽車的男性比沒車的男性更重、腰圍要粗,女性也有此增重現象,卻沒男性般明顯。

經濟發達讓我們得到優裕的生活之餘,亦要懂得自律,賠上無價的健康多不值得。

CL icon 30 +copy right

Muffins VS Buns

2013.3.13 Muffin burger

在家會用鮮肉自製漢堡扒,卻未懂搓麵團焗包,得要買現成的麵包才製成漢堡包,還好超市有不錯的選擇。

超市最易買到的兩款可用來夾餡料的麵包,又最常買來吃的就是英式鬆餅及漢堡包,兩款皆一袋四個,英式鬆餅有個好處是可雪藏儲存,買回來可分數周吃,不怕連續多天吃膩。

Food 20 hamburger

如常細看食物標籤上的營養成份,及推算每次進食所攝取的熱量,並比較兩款麵包優異之處。英式鬆餅(左圖)和漢堡包(右圖)都是四個裝,並標明每個包的營養成份,比較起來方便得很。

2013.3.12 English muffin 2013.3.12 hamburger buns

英式鬆餅1個60 漢堡包1個55
熱量 125kcal 153kcal
蛋白質 5.6 克 5.1克
總脂肪 1.1 克 2.3克
飽和脂肪 0 0.3克
反式脂肪 0 0
碳水化合物 23 克 28.2克
0.5 克 5.8克
251毫克 258毫克
膽固醇 0 0

看完實際數字有點意外,英式鬆餅除了蛋白質較高,其它營養成份含量均比漢堡包低,總脂肪甚至少一半,對筆者來說是佳音,一向偏愛鬆餅的口感勝於漢堡包,有興趣知道用什麼材料及如何焗製,如不太複雜,都想在家試製!

CL icon 30 +copy right

Homemade 漢堡扒

2013.3.29

「黑心」食物近年越揭越多,怕吃了壞東西,慢慢改變飲食習慣,多選吃新鮮食材,尤其是對預製食品滿有戒心,調味過濃又高鈉,成為極大誘因在家煮食。大量生產的預製食品,味道怎也比不上自選食材的鮮味,上周出事的美式快餐已許久沒光顧,想吃漢堡自製好了。

自家漢堡製法簡單到不行,用鮮牛肉攪碎加入洋葱、麵粉、鹽、胡椒粉,分小份搓成團下鍋煎,加清酒稍焗,可即食做漢堡包或伴意粉,多數會將部份雪藏留待日後食用。

2013.3.10 2

漢堡扒煎熟待涼,用保鮮紙個別包好,放入冰格雪藏,起碼可儲存兩周,隨時拿出來翻熱,加蕃茄、芝士就成美味漢堡包。

2013.3.10 3

吃光後隔一陣子就會心思思做定儲備,充當早餐、輕便lunch或周日下午茶快靚正,間中花心思演變不同味道,試過將Pamarsen芝士放入牛肉團做餡,加熱後變成流心芝士,相當滋味又方便。

2013.11.21

最近嘗試用雞肉造出變奏,為了創製更多合口味的款式,還需向人偷師改良,有什麼好主意可介紹一下?

CL icon 30 +copy right

做完運動開胃左?

學生常問一個有關運動與食慾的問題,做完運動會不會胃口大增?至今科研的答案是,男女有別,反應不一。

以動物測試的實驗中,發現雌鼠運動後增加食慾,雄鼠在大量運動後食慾下降。人類又如何呢?

針對男性的研究尚未有一致結果,有些測試報告顯示男性做完劇烈運動,食慾激素下降並可維持整天,另一些研究卻有不同結果,受測試男性的食慾並沒任何變化。

但女性的反應卻很一致,普遍運動後食慾激素上升。

這是人類先天維生機制,體內儲存被消耗,身體的自然反應是進食補充損耗,以維持原有體重來延續生命。女性先天體脂含量比男性高以準備懷孕,這份天職令女性維持體脂平衡的效率亦較高。

習慣靜態生活的人在開始運動初期,食慾未必有變化,養成定期運動的習慣後,可預期食慾隨著活動量增加而上升。

食慾增加是好事也很正常,有些人食無定時,不吃早餐,擾亂正常的代謝循環,尤其是旁門左道減肥方法抑制食慾,新陳代謝減慢的惡果是身體易積聚過多熱能,只要控制飲食的質量,做到熱量「收支平衡」,是長遠而有效控制體重的方法。

CL icon 30 +copy right

身教勝於興趣班

當了家長後生活起什麼變化?美國有研究發現,有孩子的夫妻比沒子女的過著較不活躍的生活模式,母親進食更多高糖份飲料,每天攝取多400卡路里,少吃蔬菜,少運動。

為人父母確不易,職場壓力已夠勞累,還要兼顧小人兒的未來,以各類興趣班栽培子女,無非想他們提高競爭力, 勿忘身心健康影響著孩子智力發展及學業,應付功課、興趣班、社交壓力不比成人輕,新一代學童過胖問題已敲响起健康警號。

缺少運動衍生的健康問題非興趣班可彌補,父母是子女的模範,做個活躍好動父母,行動比說話具說服力。如兒童有過胖問題,最佳策略是由家長開始,有研究指出,父母能保持健康生活模式,可令五至九歲胖童的體重下降10%,效果可維持兩年之久。

家庭日優先以體力康樂活動為主,一周至少一次帶子女到寓所附近的遊樂設施或者跑步徑多做戶外運動,透過遊戲玩樂,齊齊流汗釋放生活的壓力。

與其將子女的成長給別人託管,何不陪他們一起經歷?

CL icon 30 +copy right

運動最有效防止體重回彈

仍有不少人追求運動以外的減肥方法,或者單獨靠節食控制體重,都不及維持運動習慣有效,科學家在動物身上找到證據,可以說運動有助重塑身體代謝基制處於穩定狀態,吸收和消耗熱量取得平衡,讓我們保持最貼合標準的體重。

先看看運動與不運動的分別,有97名過重女士參與一項研究,每天限制從飲食中攝取800卡路里直至減掉27磅,另外分成三組:步行運動、負重運動及不做運動,達到目標後各人回復舊有的飲食習慣,然後跟進她們的體重變化,結果做運動的組別均比不做運動的反彈得少,甚至磅數無變,不做運動的組別出現中央肥胖。

科學家在老鼠身上查找原因,以類似手法先控制肥老鼠飲食,達成減重目標再回復日,沒「跑步運動」的老鼠胃口大開,增回體重。反觀有「跑步運動」的老鼠身體代謝改變了,進食完立即燃燒脂肪,且易滿足於現有的攝取量,體重只有些微回彈,無運動的老鼠靠消耗碳水化合物,把脂肪積存於脂肪細胞。

運動必然要劇烈才有效減肥是另一誤解,其實重點在於持之以恒。

另一項大型調查報告*由哈佛大學研究員長期追踪女士們的體重變化,研究對象是34000名平均年齡54歲的女士,13年來她們平均增加6磅,有些更多,能保持不變的群組有一共通點,就是天天運動1小時,運動亦不劇烈,相當於急步行,研究員認為跟她們的身型有關,開始受監察時她們的BMI(身高與體重的比例)平均25,剛好屬於標準體重範圍之內,可能因此比過重者運動起來較易保持習慣。

要不要減肥都好,運動對身體的益處沒替代品可做到,通過日常活動累積勞動量亦能有效消耗熱量防止積存過多脂肪,關於「NEAT」這一概念曾於此篇《愛動是真理》談論過,給運動不足的人帶來啟示。

*The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Medical Association 2010

CL icon 30 +copy right

正視癡肥(二):沒有變好

「任何地方、任何年齡或任何收入的人,都受癡肥問題影響。」

一份用了33年調查全球各國肥胖人口情況趨勢的報告於今年五月發表,全球三成人口、推算21億人口癡肥或過重*,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印證了千禧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問題視如吸煙損害健康的想法,並非過慮。

全球經濟發達,人們越富饒,腰圍都隨著增加,升幅最大的地區都是經濟發展起飛諸如中美洲國家,顯示癡肥與收入關係密切,財富多了,死亡威脅未曾遠離過。以下三大趨勢惹人關注:

  • 富國、窮國的人口體重皆呈上升趨勢
  • 性、女性以同等速度越來越重
  • 兒童癡肥人數上升比率(47%)遠高過成年人(28%)

癡肥的人口達六億七千一百萬人,貧富懸殊的大國佔最多(見下表)。中東和北非、中美洲、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國家和地區,癡肥人口比率亦上升至一個令人吃驚的水平。

最多癡肥人口的國家首三位

美國 7800萬人
中國 4600萬人
印度 3000萬人

癡肥男性由29%上升至37%,女性由30%上升至38%。癡肥男性數目升幅最大的地區是紐西蘭、巴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美國。女性癡肥人口升幅最大的地區是埃及、沙特阿拉伯、阿曼、洪都拉斯和巴林。

調查結果亦驗證醫生與科學家多年以來的觀察,糖尿病症亦因體重上升而增加,與體重有關的癌症如胰腺癌亦正在上升,估計全球平均每年有340萬人,死於與癡肥有關的慢性併發症。

肥胖可能引發糖尿病、心臟病等各類疾病,肥胖人士一年的醫療費比體重正常人口多出1430美元,對公共醫療構成壓力負擔,受問題困擾的國家正採取措施徹底解決。

研究組織:華盛頓大健康指標及評估研究院(IHME),由1980至2013年,調查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Bill & Melinda Gates 基金贊助。發表於醫學雜誌《刺針》。

*超重或癡肥之定義,以體重與高度比例,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BMI算式:體重(公斤)÷身高(米)²

BMI 25-30 過重
BMI 超過30 癡肥

防範未然永不言遲

改變教人害怕,不改變的後果更可怕。

2012年美國心臟協會的統計數字,2008年超過八十萬宗死亡屬於心血管毛病(CVD)。吸煙、少運動、飲食不調都是引起高血壓、肥胖、高膽固醇、糖尿病等風險因素,綜合18項研究報告,對逾25萬名男女進行調查,55歲組別有兩個或以上風險因素人士,死亡率比沒有風險因素人士高出三至六倍。

禦防發病的措施可分三個階段:

階段一:防止出現風險。

階段二:風險因素已存在,例如過重及高血壓。

階段三:曾病發,康復療程過後,防止再病發。

任何一階段,運動都是藥物以外的最佳良方,甚至效果比藥物更好。

對於長期病患者,如患上冠狀動脈疾病,若每周運動三小時(約消耗1500卡路里),防止冠狀動脈閉塞情況惡化,如每周運動六小時(約消耗2200卡路里),更可改善病情。

冠心病患者其一選擇是做通波仔手術,另一選擇就是改變生活習慣,每周做三小時中度運動,一年後,心臟病發或需要再做手術的情況相對較少出現,病患者的體能提升16%,醫療開支更可減省一半。 一項針對3234名早期型糖尿病人士(尚未成糖尿病患者)的研究,將他們分組,一半人每周運動150分鐘,另一半人服食降血糖藥,經過三年跟進,運動組對減少形成二型糖尿病的效果比服藥高兩倍(2002年)。

為家人為自己,是開始運動的最大動力。

CL icon 30 +copy right

罐頭湯

家中開快餐,用罐頭湯煮白汁意粉是選擇之一,豪華些加入新鮮白蘑菇,西蘭花做配菜,一道十分鐘有得吃的快餐即成。有時一罐西湯,配條baguette,渡過最懶洋洋的周日早上。看過罐頭湯的營養成份之後,它只適合用來應急,不能當常餐!

2013.3.21 creamy chicken mushroom

2013.3.21 cream of mushroom

就以兩款最合筆者口味的忌廉雞粒蘑菇湯和忌廉蘑菇湯為例,罐頭湯的熱量不算高,可是鹽份超標,一罐含鈉至少2000毫克,已超出世界衛生組織建議的份量,每日不多於2000毫克的標準。

兩款罐頭湯食物標籤上註明的營養成份

忌廉雞粒蘑菇湯 (305克) 忌廉蘑菇湯 (305克)
每100克 總含量 每100克 總含量
熱量 99kcal 301 kcal 74kcal 225 kcal
蛋白質 2.3 7 1.8 5.49
脂肪總量 7.9 24 5.3 16.1
飽和脂肪 2.9 8.8 1.4 4.27
反式脂肪 0 0 0 0
總碳水化合物 7.8 23.79 6.8 20.7
膳食纖維 3.1 9.4 2 6.1
0 0 0.5 1.5
726毫克 2214毫克 691毫克 2107毫克

罐頭湯絶不會出現於每周餐單上,尤其是頻密外出用饍的一周,控制不到調味多寡,難以估計鈉的攝取量,更加不會在家選用含高鈉的罐頭湯。

單日食用一罐,鈉的攝取量已超標,一周中從其他餐飲攝取鈉的份量也要調低,以平衡過量攝取的一餐。就算份量用來煮餸給一家人分享,謹記罐頭湯是高鈉的食品!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