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戰勝口腹之欲

注意飲食和做運動是醫生給減肥人士的黃金建議,遇上情況嚴重的癡肥者,選擇用藥物或手術加快見成效,精神科及人類行為學學者提出,單憑意志都可改變我們對食物的觀感,從而抵抗美食一時的誘惑。

去年底波士頓舉行癡肥學會週年會議上,專家分享研究成果。其中一項研究以25名癡肥人士做測試*,從以下四種想法找出哪樣最有效控制食欲:

  1. 心裏想著其他事情,分散注意力。
  2. 想一下食物亦無妨,不一定會付諸實行。
  3. 預想進食後長遠帶來的負面後果
  4. 當下吃了食物產生即時快感

研究員給測試者看薄餅、炸薯條、雪糕等美食圖片,一邊透過儀器監察腦部活動,當產生以上不同想法,對食慾的影響程度,結果顯示策略3效果最大,透過腦掃描探測到他們一想到不健康食物長遠對身體有壞影響,抑制食過量及紀律有關連的腦部區域顯得最活躍,有助減低食欲。這種行為認知方法本用於幫助人戒煙,若效果進一步得到驗證,將來可應用於臨床減肥治療中。

另一則報告集中研究以「分散注意力」來降低食欲的效果**,測試者是55名體重嚴重超標的癡肥人士 (BMI 43.7或超重83磅),研究員將各人的至愛美食擺在他們面前,以三種方法分散注意力,分別以食指點額頭、或耳朶,及以腳打拍子,各維持30秒。

結果三種方法皆能將注意力從至愛食物轉移開去,當中最有效是手指點額頭,即使叫他們「望牆」30秒也產生效力。

因食過量習慣受體重困擾,例如愛食宵夜,試試改變想法,就可少吃一個運動半小時都消耗不掉的杯麵。

*Miriam Hospital at Brown University

** St. Luke’s Roosevelt Hospital Center, The New York Obesity Research Center Weight Loss Program

CL icon 30 +copy right

你有無30吋腰?

女性對磅數異常敏感,擔心肥瘦影響外貌多於健康,相反男士普遍對體重腰圍好少理,注重身型的男士追求上身健碩,忽略中央肥胖敲響健康的警號,腰圍吋數反映體內腹腔內脂肪含量,腸臟脂肪越多患上心臟病、糖尿病風險高出多倍,腰圍超過以下標準即屬中央肥胖:

男性:36吋(90厘米)以上

女性:32吋(80厘米)以上

(正確量度方法詳見篇末)

大肚腩反映腹腔積聚過多脂肪,包圍腸臟的脂肪組織特別活躍,會釋放多種細胞激素,引起的生理連鎖反應比儲存於皮下的脂肪可怕,其中一種分泌物會刺激血管收窄,容易引起血管發炎,可導致血管栓塞。

腹腔脂肪製造大量游離脂肪酸,經血管循環至肝臟,用來製造大量膽固醇。

肝臟脂肪過多除了形成脂肪肝外,當肝臟多用脂肪提供身體能量,便會減少用糖,導致血糖上升,間接刺激胰島素分泌,過多胰島素又令腎臟吸取大量鹽分,導致高血壓風險,形成代謝綜合症(Metabolic syndrome)的三高(膽固醇、高血糖、高血壓)病徵。

代謝綜合症即多種新陳代謝問題集於一身的疾病,中央肥胖加上以下任何兩項徵狀即屬代謝綜合症:

  1. 高血壓
  2. 高血糖
  3. 高甘油三酯
  4. 高密度膽固醇低於標準

研究本港人口肥胖趨勢的專科醫生,8、9年前已指出港人未到中年(男士30歲、女士40歲)已大肚腩,高血壓、糖尿病和心臟病已非老人病,「港人愛吃快餐、懶運動」*促成糖尿病年輕化。為健康減肚腩,改變飲食習慣及多運動,雙管齊下,方可熱量攝取和熱量消耗取得平衡。

正確量度腰圍步驟﹕

  1. 把軟尺圍繞腰部
  2. 軟尺放置於胸骨及盆骨中間位置(非肚臍位置)
  3. 呼氣,然後量度
  4. 軟尺不能太鬆或太緊,要成水平線
量度腰圍方法

2006年「明報報導」港大醫學院內科學系講座教授劉柱柏示範

* 2006.9.29「明報報導」明德醫院內分泌專科顧問醫生陳諾

CL icon 30 +copy right

坐言起行

新年新願望,減輕體重會否是其中一項?若有決心改變生活模式,從而改善健康,非常值得鼓勵,希望以下建議可幫到大家帶來改變。

建議先從飲食著手,方法並非節食,沒有飽腹感對身心造成壓力,促使人更想放棄。選擇多水份易飽肚兼熱量低的天然食物,例如蔬菜、生菓、豆類、穀類、瘦肉,但不能偏食其中一類,維持營養均衡至重要。留意高熱量卻不易飽肚的副食品或零食,例如餅乾、曲奇餅、薯片,輕易份量小小已等如一餐所需熱量,防止不停進食最有效的方法,是細閱食物標韱,辨識脂肪、糖份含量,有更強理由避免選擇致肥源頭的副食品。

健康的飲食習慣並非光吃蔬菜,去油去糖,單寡無味的飲食,只需調整蔬菜和肉類的比例,採購新鮮食物取代預製包裝食品,無需過量調味都可做出可口菜式。

隨著年齡增長產生的生理變化,熱量消耗率不及從前,加上沒調節飲食量或增加運動量,是逐年增磅的主因,年紀愈大人體新陳代謝率逐漸減慢,體內荷爾蒙也會改變,令生長激素減少,體內的額外熱量容易積聚在腹腔內,促成危害健康的中央肥胖,不從根本肥胖的成因即熱量的攝取,只倚賴口服減肥商品不會有長期效用,先檢討有否以下飲食習慣:

  • 以零食或副食品取代正餐
  • 一天喝含糖飲料一杯以上
  • 吃肉份量多過蔬菜
  • 不定時進食三餐
  • 不吃早餐
  • 每天一餐或以上出外用膳
  • 晚餐份量最大

如果有多於一項的話,一次先改變一個習慣。過於雄心勃勃,又想節食又想運動來減肥,結果可能一樣都維持不到,這亦是見證不少美國人一年減掉30磅並持續習慣的國家體重控制處主管的忠告,參加該處減肥計劃取得成果的人,全靠飲食控制和運動。

運動習慣亦如此,不宜心急。由從不運動便想靠跑步來減肥,沒想過對身體是否負荷得了,並奢望經多年累積的體重可一下子減掉,一開始運動便幹勁十足,結果不是受傷,就是熱情維持不到見成果便半途而廢。不少人會問做幾多才夠減肥?根據減肥計劃的數據,每周累積200分鐘中強度運動,差不多消耗2000卡路里(減1磅相等於消耗3500卡路里)。

其實運動是為健康而做,由今天起每周做中強度運動至少累積75分鐘,再加一、兩節負重運動,從少做起,減肥不減肥也要持續下去!

CL icon 30 +copy right

不瘦之謎 – 食飯食肥人?

不少人聞飯色變,怕吃澱粉質或碳水化合物發胖,只因對人體供能系統及營養素不了解,筆者卻無飯不歡,一天無飯到肚疲倦乏力,精神不振。含豐富碳水化合物的穀類最能給身體供應充足而持久的能量,當然碳水化合物不一定是飯,還有粉麵、麵包、蔬菜。

碳水化合物分兩大類,單糖類及複合碳水化合物。甜飲、糖果等高糖份食品主要是單糖,刺激血糖迅速升高,導致胰島素分泌增加以抑制血糖水平。

飯屬於複合碳水化合物,消化後慢慢成為葡萄糖,逐漸進入血液,有助維持血糖穩定,持續供應身體所需之能源。

對於超重及少做體力活動人士,確實要注意碳水化合物之攝取,有糖尿病或過胖人士的胰島素分泌功能受干擾,葡萄糖直接轉化成脂肪儲存起來,容易增加體重。

健康人士不用過於擔心,正常來說碳水化合物會迅速轉化成能源,應付體力勞動,讓身體消耗脂肪,若然進食後不活動,多餘碳水化合物便會儲存起來。

要減肥更加要吃飯,越活躍越需要碳水化合物供能,燃燒脂肪越有效率,形成良性循環,因此並非碳水化合物食肥人,而是不活躍的生活模式致肥。

不過要留意全麥穀類與精製穀類在營養上之分別,白飯、白麵包屬於精製一類,升糖指數較高,進食後令血糖上升較快,經常進食可能增加患糖尿病的機會,所以選擇糙米飯較佳,纖維較高亦易產生飽肚感,血糖上升較慢。

CL icon 30 +copy right

體重失控事關個性

透過運動和飲食計劃減肥,過程不單止卡路里加減的生理反應,涉及行為改變,需要耐性及堅持,以前幫助過一名體重愈300磅男子減肥,對方情緖忽高忽低,影響出席率,若得到家人和朋友的支援效果事半功倍,外國也有真實數據顯示,控制體重跟個性悠關。

美國一項追踪2000人長達50年的研究,提供可靠數據,分析性格特徵會否影響體重及體重質量指數(BMI),研究目標男女各佔一半,背景受過教育及健康,7成白人,餘下為黑人及其他種族。

研究員根據心理學5大性格特徵的分類:開放性、用心性、同意性、外向性及神經性,評核他們的性格,並定期量度體重。

結果顯示個性易衝動者體重傾向超出標準,較得分低者平均重22磅,神經質和用心度較低者常經歴體重上上落落,周而復始。

心理學教授分析,易發脾氣及缺乏紀律的人,遇上難關和挫折較易放棄,減體重關乎承諾及自我控制,對易衝動的人是一大考驗。

年年增加體重較顯著者,尚有其他個性特徵,敵對、好爭勝、有野心、憤世嫉俗。

該項研究旨在幫助解開癡肥困擾,若能確立個性與體重有關連,就可從心理上著手,找出更適切的治療方法,協助癡肥者成功回到健康體重。

*研究機構「The National Institute on Aging」,報告刊於「Journal of Personality and Social Psychology(2011)」。

CL icon 30 +copy right

如何防止情緒性暴食

純粹因愛吃而進食過量致胖,還是經常性情緒波動,光靠吃來減壓而發胖,兩者在制定減肥計劃有不同策略,後者因面對壓力誘發皮質醇分泌產生食慾,可透過減壓措施預防。

情緒低落總有時,進食不是唯一減壓方法,周而復始靠大吃大喝過度壞心情,漸漸發胖又後悔不已,如同藉購物發洩,衝動過後懊悔花一大筆金錢,可能帶來更大情緒問題。面對壓力有很多正面方法為自己打氣加油,運動習慣、找人傾訴、冥想,離開目前環境到戶外地方散步,來個香薰浸浴幫助入睡,都有助化解突如其來的負面情緒。

以前提過寫飲食日記可幫助規劃健康飲食,記錄進食時間、份量等,找到情緖發作率性進食的頻率,找出壓力的源頭。

隨手拿到零食的環境,當心情壞時更難以控制食量,如真的有需要儲存臨時充飢,盡量選擇低熱量的天然食物。

養成三餐定時習慣,餓不餓都要按時進食,正餐以外的時間減少飢餓感。

經驗中有學生常常在放縱暴食過後自責或貶低自己,負面自我評價令心情更差,若然自我控制力差,可考慮請朋友作夥伴從旁提醒,鼓勵易取得正面效果。

CL icon 30 +copy right

情緒失控食過量

多年前一個很糗的經驗。在工作的健身中心重遇一位久未碰面的年輕女會員,見她腹大便便像懷胎四月,上前恭喜她,原來誤會一場,她沒不悅,只是解釋患上情緒病,暴食以致大發胖。亦遇過另一位廿多歲女會員因為失戀,於是狂吃麥當勞,體重暴漲。女性以飲食來減壓,無節制地吃零食、甜品,或增加食量,這並非性別問題,而是人類遺傳下來求生機制的生理反應。

上天賦予我們應付危機能力,回到原始社會在野外逃生,下丘腦受刺激,增加皮質醇分泌會引致血糖上升,壓抑免疫系統,輔助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之代謝,促使人體需求糖份及碳水化合物去補充損耗能源。

都市生活常令我們處於各種壓力下,產生的壓力激素促使食慾增加,無論是憤怒、哀傷等負面情緒影響下誘使人以飲食發洩,極端情況下發展成暴食症,除了皮質醇分泌量增多而誘發食慾之生理因素,食過量可能是自幼養成的習慣、社交需要、自我摧殘、或節食種下的惡性循環。

外國一項長達9年的研究*,發現體重越高者,情緒性進食越顯著,受監察對象中,身體質量指數(下稱BMI)超出標準人士易於受壓下增加體重,領導研究的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研究癡肥問題的營養專家解釋,他們傾向借助進食減壓並從中獲得安慰,減低焦慮。

由本地大學主導的一項減肥計劃亦有相同啟示,參加療程者當中不乏情緒性飲食,除了體重超標外,部份兼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評估過他們的心理狀態,2至3成人有情緒困擾,少數人要服用抗抑鬱藥。內分泌專科醫生指出,因感情、人際關係的壓力出現情緒性暴食,體重增加後又衍生出自我形象問題、或患上慢性病而加深情緒困擾,造成惡性循環。

壓力激素皮質醇增加,更易增磅,遇上體重問題先弄清致肥原因,有情緒困擾的話,從先治心病開始,學習減壓,同時進行運動及飲食控制計劃。

*刊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9

**由確進糖尿專科中心接辦香港中文大學的體重控制計劃(2004)

CL icon 30 +copy right

磅數的意義

「我想減到100磅。」

「點解係100磅?」

「因為我以前係100磅!」

「點解覺得100磅適合你?」

「想好似以前咁瘦…」

每節運動後都要上磅砰一砰,是不少女性急欲減肥的行為特徵,對磅數的執迷可能扭曲對健康的看法,甚至選擇減肥偏方,肌肉及脂肪哪會一瞬間有顯著增減,一天內體重上落一、兩磅,主要是體內水份增多減少,或是餐前餐後的變化。

女性天生對體重之關注、對數字的執著是有根有據。外國一項有趣研究*,由神經科專家揭開令女性不得不承認的秘密,女性口說不介意體重,實情卻怕胖,實驗中的測試對象年齡由18至30歲、體重正常的男女,給他們看一堆同性照片,相中人有各樣體型,並要求他們想像自己的身材長得像相中人一樣,一邊監控他們的腦部活動。

女性測試者對身型變化顯得敏感,一看到相中人是胖女,和自我價值有關連的腦部區域特別活躍,反觀男性測試者,看到相中人肥或瘦都一樣無反應。

研究員指出,這些女性不曾有飲食不調紀錄,態度上亦顯得不在乎身型如何,實質上卻心裏暗暗擔憂會變肥。心理醫生忠告,過於重視外型和肥瘦的女性, 出現飲食及情緒不調的風險較大。

當女士開始為減肥而做運動或節食,過份專注體重的變化,執著於數字上落,徒添無形壓力,三兩日未見成效已放棄,只要堅持運動而方法正確,維持均衡飲食,三個月後必定見成果。想想從運動中得到的其他益處,身體多方面勝過從前,例如肌力強化、行動靈活、不易疲倦,要量度進展的準則,可採用反映體質的生理指數,例如心跳率、血糖、血脂,比磅數更有用。越不滿外型,對自我形象有負面看法(參看「對體型肥瘦的偏執」一文),降低堅持改變的信心,以改善健康為目的,比專注於體型變化,讓人更享受改變生活習慣的過程。

*研究執行機構Brigham Young University

CL icon 30 +copy right

升糖指數

我們從食物中得到碳水化合物(carbohydrates)後,被分解成最簡單的糖份讓身體吸收,分解速度因食品成份不同而有快有慢,快者令血糖水平迅速升高,慢者令血糖上升較穩定,用來量化這速度的單位稱之為升糖指數- Glycemic Index (以下簡稱GI)。

葡萄糖進入血液速度的數值定為100,作為跟其他食物比較基礎, GI 70以上屬偏高,56至69為中等,55以下則屬偏低。

除了食物本身,尚有其他因素影響食物被消化的速度,例如烹調方法、食物成熟程度、進食份量及伴隨進食的其他食品。下表列出份食物GI以供參考:

高GI食品 GI Index
薯條 95
蜜糖 90
面包 80
法式白面包 75
南瓜 75
西瓜 75
牛角包 70
蘿蔔 70
粟米 70
白糖 70
馬鈴薯 65
低GI食品
奇異果 50
青豆 45
提子 45
鮮橙汁 40
蘋果汁 40
紅蘿蔔 35
麵條 35
乳酪 35
牛奶 30
朱古力 22
車厘子 22
各類蔬菜 10

GI有何價值?

穩定的血糖水平可提供大腦及身體細胞持久能量。對於需要控制穩定血糖水平的人士很重要,尤其是:

  1. 糖尿病患者
  2. 運動員:有研究發現,含果糖食物的GI較低,跟脂肪、蛋白質一起進食可令糖份消化放緩,阻止血糖在比賽前急升,這會令胰島素隨即上升壓抑血糖水平,有運動營養專家建議進行耐力運動前半小時至一小時,進食低GI食物,抑制身體使用碳水化合物,促進脂肪氧化,及防止運動起步初段血糖急升。運動後,建議進食高GI食物,加快補充失去的肌醣,運動科學界仍在不斷研究如何利用GI控制飲食,提高運動員表現,至今尚未有定論。
  3. 一般人宜穩定血糖水平,忌大升大落,多進食高GI食品,同時又缺乏體力活動及時將其消耗,多餘的糖份被儲存成脂肪,影響體重控制效果。

CL icon 30 +copy right

吸晨光左右肥瘦

想瘦要擇時晨吸收日光。

美國大學(Northwestern University Feinberg School of Medicine)的腦神經科教授領導的科研結果,早上暴露於日光的人,比稍晚暴露於日光的人,明顯有較低BMI*。BMI量度體重與身高的比例,用來衡量肥或瘦的標準。 

睡眠及生理節奏研究員(Northwestern Medicine Sleep and Circadian Rhythms Research Program)向大家推薦晨光有益,「早上八時至中午,廿分鐘至半小時的日光足以影響BMI」。 

日光是最效的導體引領體內生理時鐘同步,以調節生理節奏,繼而調節熱量攝取及消耗的平衡。 多光才足夠?光度至少500 LUX便可帶來低BMI,即使烏雲陰天也有1000 LUX,可是,一般室內環境平均只有200-300 LUX,所以離開室內往戶外走走,對身體絶對是百利而無一害。 

*超重或癡肥之定義,以體重與高度比例,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BMI算式:體重(公斤)÷身高(米)²

BMI 25-30 過重
BMI 超過30 癡肥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