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年前一個很糗的經驗。在工作的健身中心重遇一位久未碰面的年輕女會員,見她腹大便便像懷胎四月,上前恭喜她,原來誤會一場,她沒不悅,只是解釋患上情緒病,暴食以致大發胖。亦遇過另一位廿多歲女會員因為失戀,於是狂吃麥當勞,體重暴漲。女性以飲食來減壓,無節制地吃零食、甜品,或增加食量,這並非性別問題,而是人類遺傳下來求生機制的生理反應。
上天賦予我們應付危機能力,回到原始社會在野外逃生,下丘腦受刺激,增加皮質醇分泌會引致血糖上升,壓抑免疫系統,輔助脂肪、蛋白質及碳水化合物之代謝,促使人體需求糖份及碳水化合物去補充損耗能源。
都市生活常令我們處於各種壓力下,產生的壓力激素促使食慾增加,無論是憤怒、哀傷等負面情緒影響下誘使人以飲食發洩,極端情況下發展成暴食症,除了皮質醇分泌量增多而誘發食慾之生理因素,食過量可能是自幼養成的習慣、社交需要、自我摧殘、或節食種下的惡性循環。
外國一項長達9年的研究*,發現體重越高者,情緒性進食越顯著,受監察對象中,身體質量指數(下稱BMI)超出標準人士易於受壓下增加體重,領導研究的波士頓哈佛醫學院研究癡肥問題的營養專家解釋,他們傾向借助進食減壓並從中獲得安慰,減低焦慮。
由本地大學主導的一項減肥計劃亦有相同啟示,參加療程者當中不乏情緒性飲食,除了體重超標外,部份兼有慢性疾病如高血壓、糖尿病等,評估過他們的心理狀態,2至3成人有情緒困擾,少數人要服用抗抑鬱藥。內分泌專科醫生指出,因感情、人際關係的壓力出現情緒性暴食,體重增加後又衍生出自我形象問題、或患上慢性病而加深情緒困擾,造成惡性循環。
壓力激素皮質醇增加,更易增磅,遇上體重問題先弄清致肥原因,有情緒困擾的話,從先治心病開始,學習減壓,同時進行運動及飲食控制計劃。
*刊於The American Journal of Epidemiology, 2009
**由確進糖尿專科中心接辦香港中文大學的體重控制計劃(2004)

Like this:
Like Loadin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