限制胸椎活動之健身動作

觀察兒童走路姿勢,左膊右臀以相反向旋動,胸腔的活動配合天然設定的動力鏈。常見的健身動作,雙手同步舉重的動作,要求鎖定胸腔,加上高次數,對胸椎活動能力有長遠影响,前篇已提過胸腔活動能力欠佳如何影响健康,常做以下動作的健身人士提高警覺。

1. 槓鈴蹲舉

肩上承托著槓鈴會令胸椎過度伸展,腰椎過度前彎。

槓鈴蹲舉

槓鈴蹲舉

 

2. 槓鈴臥推舉

需要固定胸腔讓雙臂同步移動,雖然有臥板支撐身體,有些人習慣過度「挺胸」,實際令腰椎過度前彎,下背肌肉過度受力。

槓鈴臥推舉

槓鈴臥推舉

3. 槓鈴划艇

拉背動作,同樣因同步拉起槓鈴要求胸腔固定。

槓鈴划艇

槓鈴划艇

若然每周做gym經常重覆以上動作,考慮身體所受之影响,可減少頻率,同時加入軀幹轉動的元素,換上啞鈴、重量球、鋼線器械、TRX,都可以讓身體輪流以多方向轉動,操胸練背一樣收效,兼可改善軀幹穩定力。

CL icon 30 +copy right

 

 

健身器械VS Free movement

源於健美(bodybuilding)的傳統舉重訓練,為展現各大小肌肉線條美,以重量個別地對肌肉作針對性刺激,達致肌肉疲勞,促進肌肉增生,為全身各大肌肉而設計的大型器械,學習及操作容易,將負重訓練普及化。

這套將肌肉「拆散」個別催谷的健身觀念深入民心,不少人去到健身室專找器械練胸修腰,忽略了個人身體狀況和這些器械的缺點。這些器械設計以坐姿居多,以固定關節減少身體擺動,目標肌肉更集中受刺激,然而每一下以固定軌跡重覆動作,對同一組織重複施加壓力而帶來微創,造成超負荷,增加勞損和受傷的機會。

早於80年代神經學專家Bobath主張「人體不懂肌肉,唯有動態。」人能夠移動,牽涉多個關節之間的多組肌肉同步工作,神經系統適時啟動肌肉以不同程度參與工作,並將壓力轉移,保護較脆弱部位,以產生最大動力。單獨玩器械,不足以刺激神經肌肉系統。

Leg press machine

健身器械

 

上圖這兩款器械,左面撐腿機用來鍛練大腿,右面的扭腰機目標鍛練腹內外斜肌。

Partner squat & rotation with watermark

Free movement

 

上圖這動作手持重量球做下蹲加轉動軀幹,既同時做到上述兩部器械的功能,也運動到全身,鍛鍊上下肢協調能力,促進神經肌肉骨骼系統的健康。

現今家居、工作環境提供舒適便利的生活模式,因缺乏運動而引起的各類痛症有增無減,對於平時坐著居多的都市人,選擇多關節活動及自由走動的負重訓練,可適當刺激神經生長,改善人體在不同位置的穩定性及力量,提高移動的效率。

CL icon 30 +copy right

 

Think and train in 3D

當人失去知覺,就如木偶公仔失去木偶匠操控,全身軟綿綿攤下來,全因受神經支配的骨骼、肌肉系統暫時喪失功能。談運動訓練不能忽略神經系統,它與骨骼、肌肉系統是支配人體活動三大元素,缺一不可,系統之間溝通得越好,協調度越高,全身活動功能表現越佳。

neuroskeletalmuscular system

從步態或跑步看到動力鏈如何傳輸能量,推動人體前進,各肌肉在不同移動之下於不同平面發揮功效,有產生力量的主動肌,有輔助它的肌肉,另一些穩定關節的位置確保身體向正確方向移動。因應外在環境之變動,移動重心及保持平衡,全靠大腦透過本體感覺系統 (Somatosensory system)發施號令,組織包括感應細胞或器官,遍佈肌肉、韌帶、關節、締結組織的接受器,掌握身體各部位的位置,也能感應觸感、壓力、震動,預測移動速度及移動方向的可能性。

大腦收集到信訊後,透過改變肌肉之長度、張力,身體便動起來,過程不經思考,反應迅速,是經過重複學習並儲存成一定模式再衍生出千變萬化的動作,因此肌肉、筋腱受傷,損害關節協調能力,反之,可利用這種本體刺激感應力(Proprioception),融入訓練令動作更靈活。

lifting loads

圖1. 搬運工作

Tennis 3D 3

圖2. 打網球

 

日常工作(圖1)、家務、運動(圖2),各關節同步在多於於一個平面活動,要求同一肌肉單一重複收縮的負重訓練(圖3),脫離實際活動中對肌肉的要求。

weight lift in one plane

單一平面的負重訓練

 

訓練立體化

健體訓練以強化移動的效率為基礎,改善協調能力,有效保護關節,做一些與日常生活相關的動作,例如踏台階、提重、多方向箭蹲,上下肢肌肉同步運動,刺激身體用氧量,消脂效果更佳。肌肉得到適當運動之餘,各樣功能平衡發展,訓練元素包括改善呼吸技巧、筋膜放鬆、動態伸展及多方向負重移動,促進神經系統、肌肉及骨骼協作,達致全面及長遠的健體目標。

CL icon 30 +copy right

 

 

愛動就是keep fit真理

「整天黏在椅上有損健康,害死數以百萬計的人。」這番「椅子殺人」論,是累積了十多年研究的學者的肺府之言,向大眾推廣活躍的生活模式,日常起居活動比上gym做運動,對健康更有決定性的影響。

專門針對日常活動消耗量的研究「Non-exercise activity thermogenesis」,簡寫「NEAT」,意指睡眠及運動以外的體力活動。Pennington Biomedical Research Centre的教授主張,不應有一小時坐著,身體怠惰促使癈物堆積,血糖水平及血脂含量皆上升,保持每小時活躍,令燃料在體內流動。

喚醒大眾正視「活躍生活」始自2005年美國Mayo Clinic發表的「日常生活卡路里消耗」報告,研究員利用特製內衣褲感應人體整天活動,連最細微動作都能紀錄下來,不計睡眠時間,也沒有運動,量度每天熱能總消耗量。

其中一個研究項目,是比較癡肥人士與體重正常人士全日活動量的分別,癡肥人士每日坐著不動的時間,較其他人多150分鐘,相當於少消耗350卡路里,若食量不變,一年下來便累積15公斤。

陸續有其他實驗室做出類似測試,四年前另一班研究員做實驗,比較站著和坐著對能量消耗的影響,受測試對象被強制整天坐著,全靠坐輪椅上厠所或移動,另一天要求他們全天站立,結果確如預期,整天站著消耗量更多體力。

「NEAT」派學者甚至向以運動手段減肥的人大潑冷水,認為運動會提升食慾,致使攝取更多熱量,站立可燃燒更多卡路里卻不會刺激食慾,不分男女,效果一樣。

科學界中的減肥專家,將控制熱量吸收及消耗視為不二法門,認為減肥算式只有一個:「入不敷支」,就是熱量消耗高於熱量的攝取,持續多年的研究顯示,若要減少攝取25%熱量以達到瘦身效果,一是全靠節食,另一種是混合運動及節食,兩種方法的減肥效果都一樣,每周減去一磅。專家質疑,靠運動至少每天得花一小時,願意做而又有恆心能達標的人又有多少?步行、走樓梯,起立動作或保持活躍,比跑步或健身更有效防止發胖。

「整天坐著不動,晚上健身一小時,對健康起不大作用,靜態的生活習慣具更大殺傷力。」

科學家的一席話確實道出了實況,在健身中心工作的十多年間,看著來健身的人一年比一年多,離開辦公室一周出來動一、兩小時,上gym「當藥食」多的是。

舊世界的文職工作較少,幹家中粗活已夠大運動量,天天鍛煉筋骨,沒有太多剩餘熱量。現今分工細緻,甚至連陪孩子都由家務助理代勞,弱化關節、減慢新陳代謝,出現慢性疲勞,關節毛病叢生,別說超重人士,連身材瘦削的人皮下脂肪也夠用數月。

都市人特意抽空運動、纖體,是五十年前難以想像的狀況。難道要捨棄電腦、掌上電話,重返以前高勞動量的生活?

享受都市生活的舒適便捷,同時兼顧健康最理想不過。將體力活動融入日常生活中,為自己創造「無椅」環境,能站著完成的工作盡量不坐,站著講電話,多走幾步影印、斟水,每工作一小時起立動一動,記得有齣韓劇入面的辦公室女皇在公司做早操,劇情誇張攪笑,確實有參考作用。

教練有責任讓人認清真相,鼓勵學生全面檢討生活習慣,在健身室以外發掘運動樂趣,亦考驗教練的能力,設計適度刺激能於有限時間收高效益的健身計劃。

人類一日未進化成機械人,要有好身體就得多動,無藥物或其他科技產品可代勞。奉行活躍的生活模式就可keep fit,我信!CL icon 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