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健運動有何重要

有些肩患人士即使炎症消除後,因沒好好做復健運動,留下縮膊的壞習慣。肩關節的創傷通常影響手臂活動,抬不高,靠縮起肩膊彌補舉不高手臂的幅度,不久會引起患側的頸肌肉(上斜方肌)僵硬痠痛。 

受傷後身體的反應

受創傷的部位通常出現紅腫,令關節無法移動,神經系統的反射性保護反應,痛處出現肌肉抽搐,患處周圍的肌肉同時也會收縮,減少移動以免再受傷,活動受抑制的肌肉難以發力,於是由沒受傷肌群代勞,如上述例子,有肩患人士會抬起肩膊代替提起手臂,引致頸側肌肉越來越緊。 

另外,帶傷患的關節協調力變差。我們能平衡身體站起來,四處走動避開碰撞不跌倒,除了視覺和內耳前庭系統,還得靠一種本體刺激感應力(Proprioception),它讓我們在沒有視覺或其他輔助情況下,感知關節明確位置,避開危險的位置以免受傷。

這種能力也可稱關節感應力,我們能手腳協調平衡身體,得靠生於韌帶、關節囊的感受器,將感應到的關節位置、速度和外界訊息傳回身體,大腦收集信息後,指揮肌肉去協調完成動作。

這些感受器可感應痛楚,一旦受創傷,其接收信訊能力減弱。傷患痊癒後,感應敏銳度不復以前,康復過程中留下的結疤組織理順得不好,凌亂一團,本體刺激感應力不及受傷前。俗稱「咬柴」的足踝扭傷是常見的例子,若處理不當甚至可引發背痛毛病。

步行過程中前腳的足背必需前屈,腳跟離地,前掌支持體重讓另一隻腳向前踏出。踝關節扭傷後會減少足背屈的幅度,若沒有做復健運動,糾正本體刺激感應力的訊息交流,患處感應不到踝關節被「卡住」 ,大腦仍指示足部過早提起腳跟,這改變看似輕微,足以從下而上改變力量的傳遞,加重髖關節及腰椎負荷。

傷患經醫生治療後,立即恢復原有運動訓練並非良策,應先接受復健訓練包括修正運動,恢復其感應能力,目的是先糾正神經系統感知能力,增加神經線敏感度,回復肌肉控制能力、身體的平衡感、協調和反應。

CL icon 30 +copy right

運動創傷後護理須知

受傷後做了什麼,沒有做什麼,都左右康復及日後活動能力。不正確的處理方法或延醫,可造成局部功能喪失,或退化性關節炎和永久性的缺陷。康復進度受多項因素影響,傷勢嚴重性、年齡、健康程度、康復措施等等。運動創傷有多種,扭傷、撕裂或骨折,以下就肌肉、韌帶及肌腱一般創傷而論。

患處的組織分階段發展,每個階段屬延續過程,所以各階段會重疊一起,發炎期會延續至修補期開始。

1. 發炎期 – 受傷後4至5天

2. 修補期 – 受傷後48小時至數周

3. 重塑期 – 受傷後3周至1年

發炎期:

急性期處理方法,即72小時內,施行急救黃金錦囊:RICE

R – Rest (休息)

I – Ice (冰敷)

C – Compression (施壓或包紮)

E – Elevation (抬高患處)

急性韌帶裂傷或拉傷即時症狀是疼痛和腫脹。首要目標:緩減患處出血及加快移除碎物

腫脹成因:血液從破損血管走入組織,出現血管縮窄,減少失血,可是細胞可能因此失去營養而不久死亡,這些細胞釋出一種物質 (histamine)令血管擴張,壞死細胞及血液形成瘀傷,必需從組織清除讓康復過程妥當地展開。

疼痛成因:肌肉無意識收縮,增加張力,限制患處活動以免再受傷,也同時限制血流量,對神經末端施壓,增加痛楚。另外腫脹造成的壓力引起更劇烈的疼痛。

良好創傷處理旨在打破以上的生理循環:痛楚、壓力及肌肉抽搐。

受損血管在最初48至72小時修補,未見紅腫前便要於患處以冰敷10-12分鐘,減少患處血流量。每1至2小時敷一次,但時間不能過長,因過冷會引發自然反應,反會令身體加速供血到受凍組織避免細胞壞死,令患處更加腫脹。冰敷留意事項:

  • 避免直接用冰施於皮膚上,有凍壞組織風險。
  • 若感痛楚要避免,有些人對冰過於敏感。
  • 若傷患在胸部不要冰敷,減少動脈血流至心臟。
  • 若患者沒有冰凍感覺,有可能神經受壓迫喪失感覺,通知醫生。

以下行為會刺激患處的血液循環,令血管膨脹起來,腫脹加劇,要避免!

忌:不要熱敷

忌:不要按摩

忌:不要飲酒

忌 : 不奔跑移動

休息,可以避免進一步的傷害和促進傷害的復原。

修復期

發炎症狀於兩日後開始減輕,腫脹消退修補開始,受損患處出現結痂組織,肌肉不會增生新組織,而由製造出來的膠原蛋白修補組織,未來2至4周締結組織因得到膠原蛋白而變得強壯。

結痂組織具纖維特質及缺乏彈性,新組織沒健康肌肉般強壯,僅及舊組織七成,更會短縮3成,患者要於此階段開始運動及伸展,強化牽涉肌肉與新組織及維持柔韌度,但要確保運動下沒不適,若引起痛楚顯示患處再次受損,會延長康復時間。

此階段可能仍有發炎跡象,可繼續用繃帶施加壓力。用冰袋在患處打圈按摩,幫助血液供應,紓緩痛楚不適。另外,自行於患處冰敷15至20分鐘,時間比急性期要長,因可刺激血液供應避免細胞受傷。

亦可接受輕柔按摩,刺激血液循環,減少腫脹,促進復元。

除非傷害非常嚴重,不可完全休息不動,確保關節穩定下恢復漸進式活動,刺激組織的增生癒合,若關節不穩定,亦可以護具固定恢復活動。

受傷後數日可進行靜態伸展,促進新組織順應現有纖維排列方向,增加血液循環、關節活動幅度。

先開始等長收縮的負重運動恢復肌力,漸進至負重訓練及關節活動,未來4至5周再增加重量,可考慮水中運動

目的是要患肢接受循序漸進的訓練恢復柔軟度、肌力、耐力和關節活動度,然後適當時機全面恢復平常運動訓練。將運動時間、運動強度或頻率降低,之後循序漸進,每一次增加一定的運動時間,如增加15-20%的運動時間,最後才加強強度和速度上的訓練。

重塑期

受傷後3周至1年,細胞活動回復正常,因伸展及阻力訓練施加於肌肉的壓力,可理順結痂組織及定型,繼續以力度較大的按摩手法施加於膠原蛋白新組織,理順肌肉纖維方向。

肌腱及韌帶的血液供應較差,受傷後比肌肉組織需要較長時間康復。跟肌肉一樣,如不活動會萎縮及喪失力量,應盡快開始力量訓練。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