呼吸系列:(五)呼吸三部曲

認識到呼吸的重要性,對提升身體質素有莫大裨益。腹式呼吸比胸式呼吸攝氧量大,後天習慣形成根深蒂固的運動模式,尤其是都市生活節奏急促,讓人神經緊張,強化胸式呼吸。

經常提到核心軀幹穩定(core stability),並非單純鍛練肌肉的力量或耐力,講求神經/骨骼/肌肉之間的協調,而軀幹穩定與呼吸相依,當橫隔膜收縮,將腹腔內臟向下推向盆骨底肌肉,腹腔形成的內壓力構成穩固支持,脊椎上下延伸,用以穩定胸腔。呼吸是穩定脊椎的重要元素,也減低對椎脊的擠壓力。

呼吸應被視為健康的根基,呼吸不暢順,其他運動模式必遇上障礙。及早進行訓練恢復橫隔膜正常活動,通過以下三個環節,練起來更有效率。

第一部:檢查體姿

積習改變人的體姿,可從身體上的特徵反映出來,胸式呼吸對身體其他部份造成連帶影響,局部肌肉過度繃緊,抑制腹式呼吸機制,通過靜態及動態姿勢評估,確定需要多加伸展的部位。

第二部:放鬆緊張肌肉

呼吸乃與生俱來的能力,靜態時越輕鬆越好。通過上述評估,可以多種途徑舒鬆張力不平衡的地方,例如接受按摩、自我筋膜舒鬆及伸展運動。

第三部:每天練習

呼吸是一種無意識活動,一旦缺氧身體自動調節呼吸量及頻率,腦部感應到血液中二氧化碳水平多了或少了,加快或降低呼吸頻率,保證身體供氧量穩定,而非質素,因此需要進行強化橫隔膜練習。

每天練習呼吸十分鐘,有意識地運用橫隔膜呼吸,同時亦可放鬆全身幫助減壓。

平日多留意呼吸習慣,每當聽到音樂或照鏡,提醒自己呼吸,持之以恆,慢慢體會到變化。

CL icon 30 +copy right

呼吸系列:(四)調節呼吸助減壓

電視劇經典場面少不了這一幕,當女主角遇上心儀對象,面紅耳赤,來個心口起伏的大特寫,呼吸越急速顯示女主角就有多緊張。亦有孕婦臨盆的攪笑場面,手足無措之際旁人教孕婦深呼吸,舒緩緊張心情,平伏情緒,這些都是我們熟知的生理反應,返回現實又忘了呼吸是多麼重要。

人遇上緊急狀況感受到壓力時,觸動交感神經系統產生反應,促使人趨向胸式呼吸,這種「打或逃」反應,出於生命受威脅的自我防衛機制,助我們迅速反應逃過危機,蠻荒時代人類靠它獵食與野獸共存,危機一過從喘息中回復正常呼吸。

現代都市生活真正遇上生命受重大威脅的情況並不常見,可是都市人的日常事務大大小小密集產生的壓力,都會啟動交感神經系統的反應,瑣碎事如趕路交通、趕工作死線,人際關係不協調產生的焦慮,睡眠休息時間不足精神萎靡,相比活在原始非洲部落與猛獸共處野外,都市人反而更難鬆弛神經,幾乎沒有喘氣的空間。

持續活在「逃生模式」對健康非常不利,交感神經只該在生存受威脅應急時啟動,而不應時刻活在緊張狀態下,恒常維持既淺又急促的呼吸,使身體組織長期過度受壓,不但身體出現毛病,精神亦會變差。

只要從最基本著手,注意呼吸調節,已可大大改善健康質素。正確呼吸方法應該讓空氣通過鼻孔進入身體,經鼻毛和氣管道表面黏液隔去空氣內的塵埃、細菌。

源遠流長的瑜伽對呼吸有一套方法,以左、右鼻孔輪流呼吸,控制左、右腦部供氧。右邊鼻孔打開直通主管邏輯思維的左邊大腦,刺激交感神經;左邊鼻孔打開直通右邊大腦,刺激副交感神經,促進直覺和創作思維。

總之,當大家感到疲憊倦怠的時候,暫且放低手上工作,放鬆身體,尤其是頸項及肩膊,緩慢地作深而長的呼吸,再伸展手腳,促進血液循環及供氧量,若然晚上無法安眠,調節呼吸亦有助平靜心寧幫助入睡。

CL icon 30 +copy right

呼吸系列:(三)呼吸不良是痛症之因也是果

blowing candles

圖1. 吹蠟燭

想像一下被朋友戲弄,將生日蛋糕插滿數十枝蠟燭,歇力吸一口氣把蠟燭吹熄,頭便會向前傾,肩膊彎起來,這就是刻意用力呼吸的姿勢。

一吸一呼涉及身體內外廿組肌肉,連結著脊柱、肋骨、頸、內臟,亦有主動肌肉和輔助肌肉之分,如果主次角色調轉,問題隨之而來。原因之一可能是長期坐姿不良,發展成淺呼吸習慣,也可能因病患引起的身體痛楚,無法正常呼吸,因或果也好,造成惡性循環。

呼吸不良改變體姿

自然呼吸會啟動橫隔膜的腹式呼吸,先不論何種成因抑制橫隔膜的正常活動,當橫隔膜失去主導功能,對輔助肌肉(頸前位置)增加壓力,頭部被牽扯拉向前,人體重心改變,於是將胸骨拉向恥骨,令腰椎向前彎,缺點是增加腰椎壓力。試留意一下gym內肌肉男,因歇力舉重時往往出現這種姿勢,頭部向前傾,肩膀向上提,腰椎前彎幅度加大,正如歇力吹熄蠟燭的模樣。

barbell shoulder press

圖2. 頭向前傾、腰椎弧度過大

長用手機引致圓肩呼吸變淺

都市人常常低頭用掌上電腦、手機,亦因久坐形成圓肩情況甚為普遍,體型出現胸椎前彎(Kyphosis) 這一狀況,更加要注意呼吸是否變得越來越淺,影响健康。

過度依賴輔助肌肉呼吸會強化上背向前彎的幅度。輔助肌肉位置在肩頸及肋骨之間,把頭拉向前,這型態下橫隔膜難以正常活動,加重輔助肌肉的負擔,肌肉持續繃緊變短,上背肌肉卻過度伸展,圓肩越來越嚴重。

另一輔助肌肉過度活躍之後果,胸骨提升,站姿有如圖2男士拗腰後傾,導致腰方肌(簡稱QL)過度疲勞,造成下背痛。QL(圖3)一端連接胸腔最底一根肋骨,另一端連腰椎,作用是呼氣時輔助胸腔下降,但長期抵抗胸腔被拉起因而變得緊張,演變成背痛的話,影响腹橫肌正常啟動,強化淺呼吸的習慣。

圖3. 腰方肌(QL)

圖3. 腰方肌(QL)

腹式呼吸好處多

  • 穩定腰椎

脊椎骨健康依賴呼吸。前篇提過,橫隔膜的活動與多裂肌、盆骨底肌肉和腹橫肌製造張力,形成腹內腔壓力(IAP),是穩定腰椎至盆骨髖關節的重要原素。

  • 防脊椎老化

橫隔膜吸氣時下降,內臟被壓引發脊椎骨的反壓作用,刺激椎間盤之間滑液的交換,椎間盤因年長脫水引致退化,重覆的推擠提供天然滑液補給,對脊椎起保護作用。

  • 增加攝氧量

橫隔膜呼吸較易達到身體所需的攝氧量,在肺部底的肺氣泡有較多微絲血管,可進行大量氣體交換,淺呼吸所不及。

以前忽略呼吸這一環,每當從學生身上觀察到姿勢不良的特徵,急於從肌肉著手糾正不平衡,過程中常遇到狀況,兼顧收腹又忘了呼吸,呼吸不正確與姿勢密不可分,這亦要學生意識到正確呼吸的重要性,運動訓練才事半功倍。

CL icon 30 +copy right

呼吸系列:(二)呼吸深與淺

男士收腹呼吸

網絡照片

 

這是網上搜來的照片,照片沒說明這壯男在什麼狀況下拍下,借來一用作解說。因為常見人練習呼吸常犯的錯誤,刻意過度用力吸氣縮起肚皮,就如圖中男士。

呼吸屬無意識的生理活動,上一章解釋過我們天生用橫隔膜呼吸,因生活習慣或不良姿勢影響呼吸變淺,過度驅動輔助肌肉,削弱橫隔膜功能,影響脊柱穩定性,甚至連體型腹都走樣。先弄清楚正常橫隔膜呼吸(腹式呼吸)有什麼特徵,與胸式呼吸如何有別。

橫隔膜呼吸

一吸一呼涉及廿多組肌肉,它們連結著脊柱、內臟,甚至心臟,在呼吸過程參與程度不一,角色有輕有重,橫隔膜屬主要肌肉,與輔助肌肉共同完成呼吸。吸氣時(圖b)横隔膜向下降,推擠腹腔的內臟向下引致上腹脹起,吸氣前期首先觀察到上腹漲起,後期出現胸口起伏。

Ch.1 Fig 3

正常呼吸的橫隔膜與輔助肌之運作

 

胸式呼吸牽動肩頸肌肉

輔助肌肉(上圖有紅圈部份)不是連接頸椎骨及頭顱,就是連接著肋骨,拉動胸腔提升。若橫隔膜功能發揮欠佳,變成過度倚賴輔助肌肉,(與腹式呼吸的胸腔橫向擴張相反,)胸口過早有明顯向上起伏,牽動頭部,肩膊向上聳,是呼吸較淺的明顯特徵。

過度使用輔助肌肉對肩頸產生不良影響,頸屈肌群(sternocleidomastoid 及scalenes)會牽動頭部向前,可引致肩頸肌肉過度疲勞。過份專注操練上半身肌肉使之過度發達亦可能抑制正常橫隔膜活動,不知不覺錯用輔助肌肉。

呼吸看似平常,卻分分秒秒主宰全身運作,正常的橫隔膜活動兼具穩定脊椎柱功能,良好呼吸維持健康居功至偉,續篇再談呼吸如何在其他方面影響我們的健康。周六教室示範如何分辨腹式和胸式呼吸

CL icon 30 +copy right

 

呼吸系列:(一)呼吸助修身

主宰腹部外形的肌肉,與呼吸關係非常密切,如何令身段修長,肚腩平平,先練好呼吸。

呼吸,屬無意識的活動,與生俱來的能力,每吸入氧氣,含有氧氣的血液經肺循環系統供給全身,將代謝物二氧化碳排出體外。

吸氣時橫隔膜下降,胸腔空間增大,外面空氣走入肺部,使體內壓力與氣壓平衡,因橫隔膜的回彈性能使它在呼氣時恢復原位,加上輔助肌肉協助下完成呼氣動作。

呼吸不單止維生的活動,對脊柱及胸椎健康有深遠影響。橫隔膜之活動,同時啟動腹腔的深層肌肉,為腰椎與盆骨關節起穩定作用。

人天生就以橫隔膜來主導呼吸(diaphragmatic breathing),坊間又稱腹式呼吸,由於成長階段累積外來因素及日常習慣干擾,例如地面硬度、精神壓力、飲食中之營養攝取、慣性姿勢等等,都會減少橫隔膜的活動幅度,加重輔助呼吸的肌肉之負擔,變成胸式呼吸(chest breathing),削弱橫隔膜的功能,破壞先天預設的連鎖反應,連體型也起變化,身形走樣,下腹鬆弛,兼失去保護脊柱的作用。受腰患困擾人士這部份喪失原有功能,腰痛是起因也可以是結果,至於是否起因,看個別情況,不能一概而論。

主導呼吸的肌肉是我們看不到的橫隔膜(D),吸氣時橫隔膜向下降,驅動腰腹間的深層肌肉產生協同作用,與腹横肌(A)、骨盤底(B)及多裂肌(C)形成張力,構成內腹腔壓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統稱為深層肌肉群組(inner unit)(圖1),支撐起腰椎與盆骨關節,使人能抵抗地心吸力站立走動之基本條件,讓四肢發揮活動能力的核心。

Ch.1 Fig 1

圖1- Inner Unit: (A) 腹横肌、(B) 骨盤底、(C) 多裂肌及(D)橫隔膜

 

對身體結構沒了解前普遍對腹部肌肉有個大誤解,將鬥身材的「六舊腹肌」單一看成腹肌之全部,我們的軀幹能夠前後左右屈、伸,兼左右扭動,因腹部肌肉結構殊不簡單,其實維持體形腰線美觀不獨靠這洗衫板,它僅僅是最表面的一層。

胸腔、盆骨及腰椎之間的空間,由腹肌如外牆般包圍起來,起保護內臟作用及塑造外型。將腹肌逐層掀開,最底層也是至重要的結構是腹橫肌(簡稱TVA)。TVA(a)上面覆蓋腹內斜肌(b)和腹外斜肌(c),最外層是俗稱「6 pack」的腹直肌(d)。

Ch.1 Fig 2

圖2 – 腹肌結構:(a) 腹橫肌、 (b)腹內斜肌、(c)腹外斜肌、(d)腹直肌

 

吸氣時腹橫肌收縮,形成內腹腔壓力(intra-abdominal pressure)。呼氣時全部腹肌變成主動,進一步收縮將腰間收緊。一天平均呼吸二萬次之多,若能正常發揮橫隔膜呼吸肌肉時刻都在運動,自然維持腹部緊緻美觀。

吸氣時腹部橫切面(中)

圖3 – 吸氣時腹部橫切面

 

細心觀察呼吸時的身體變化,下章會詳細分辨腹式呼吸及胸式呼吸,判斷橫隔膜功能是否正常。

CL icon 30 +copy right

 

 

從步態了解動力鏈

大家一定試過用橡皮圈彈人,先拉長橡皮圈,鬆開手指橡皮圈飛出去,這與人體如何產生動力移動相似,肌肉如橡皮圈先拉長後收縮,全身當然不止得一條橡皮圈。

步行是人體最基本動態,從步態觀察能量如何從下肢、經軀幹、傳送至上肢,達到最省力的移動模式。腳跟最先接觸地面,地面反作用力令足部、大腿向內翻,部份肌肉會作離心收縮,即負荷中伸展起卸力作用,接著肌肉作向心收縮促使下肢向外翻,作用是加速推動人向前走。

行走時(見下右圖),胸椎和盆骨以相反方向轉動,左腳向前踏出,盆骨向右轉,右手向前擺動,胸腔向左轉動,這預設的動力鏈令人體有效率地移動,體驗一下走路或跑步時刻意不讓雙臂擺動或擺動同側手腳前行會有何結果?

明白能量如何於動力鏈達成有效率的移動,可於運動訓練中加以利用,改善效身體移動模式,減少不必要勞損,從而有更佳運動表現。

running gait arrow

(左)跑步或步行時,胸椎與盆骨以相反向旋動使人體向前推進。 (右)步態

人體於空間移動受制於物理原則,除了反作用力和引力,亦可善用動力(momentum)令活動更有效率。臀跟肩膊以脊柱作軸心並以對角方向旋動,提供動力帶人體向前行走,同樣地,當我們跑步,一旦開始推動身體前進,能量從兩腿輪流觸地之下產生並循環使用,跑得越快,髖部更有效地產生能量,力量越大動力產生越大。若缺乏動力,手腳動作變得緩慢及刻意,每個動作更費力。動力幫助節省體力讓運動表現發揮得更好,這需要肌肉骨骼系統有良好條件去配合,兼顧全身肌肉平衡、關節活動能力及協調能力是一般健體及運動訓練不可缺少的元素。

CL icon 30 +copy right

 

 

 

 

食物與腦(上):舌尖以外,還有…

飲食的抉擇和進食量,跟味道有莫大關係,合口味會多吃,愛吃的食物在面前,食量難以自制,看過一輯BBC製作的電視節目,找來科學家揭開味之真相,了解什麼東西主宰我們品嚐食物的味道。

蘿蔔青菜各有所愛,兩個人吃同一食物有不同反應,差異來自舌尖。舌頭上味蕾主宰我們對味道的敏感度。數一下一個人的舌頭上有多少味蕾就知道他對味道有多敏感,數目越多,味覺越敏感。佛羅里達大學教授檢查一群測試對象的舌頭,舌上滿佈蕈狀乳突(Fugi Popella),至少每6毫米有5粒。有些人多到每6毫米有60粒,食物的味道感到強烈,可稱得上「味覺王」。大概15%測試對象屬於「味覺王」。

「味覺王」對任何味道的敏感度比其他人來得強烈,所以可能較厭惡濃烈的味道如酒精和煙,以及吃起來甘甘苦苦的蔬菜,因為吃起來苦味更濃。難怪有朋友每餐吃什麼都愛沾豉油,大有可能是這個原因,味蕾較少以致入口的餸菜總是偏淡。

我們辨別味道並非單靠舌頭,嗅覺亦豐富了食物的味道。當我們咀嚼食物時,釋出一種揮發物質,咀嚼及吞嚥時揮發物向上移,達到上颚後端及鼻腔,從鼻腔收集的氣味,稱為常規嗅覺;另外,從喉嚨和口腔感知的氣味叫鼻後嗅覺。所有訊息傳到腦部感應味道的區域,從而產生味道的感知。

憑舌頭可辨味五味:甜、酸、苦、咸、鮮,加上氣味,才嚐得出真正的味道。以下一宗真人真事,說明味道並非單純舌尖上的生理反應。

一位外國女廚師,遇上交通意外腦創傷後失去嗅覺,味覺雖然無損,嘗得出蘋果批的甜味,卻嗅不出香氣,所有食物變得淡而無味,常加入辣味添。一天當她切香草rosemary時,突然恢復嗅覺,當時她的腦海憶起童年時最愛留連的香草園。

味蕾加嗅覺只讓我們辨別味道,至於對味道的好惡,跟人的情感、記憶、經驗牢牢結合在一起。情感及記憶加深我們對味道的印象,而童年回憶的影響最深刻,兒時從食物得到的快感控制著我們日後對食物的喜惡度,細想一下,你最喜歡的食物是否童年愛吃的,多數也是母親製的家庭食品,不是嗎?

食物的喜惡是天生,也有後天因素形成。先天偏愛吃甜,嬰兒才愛吮味甜的奶,後天的愛惡始自/源於童年。

大學教授請來一批兒童接受測試,給他們食八種食物,當中有他們討厭的蔬菜,也有第一次吃的食物,然後要他們根據喜愛的味道依次排序。結果發現大部份兒童最愛吃甜味的食物,不愛苦味,例如味帶甘的椰菜仔,而且多數排名較前是曾經吃過的食物。

據研究員的仔細觀察,發現有些兒童表示以前不愛吃的食物,測試中再嚐感覺沒以前那麼差。儘管食物好惡是與生俱來,但亦會從經驗累積得來,需要時間及學習過程,若小孩討厭某種蔬果,只要持續給他們吃,會漸漸喜歡上。專家建議,給兒童試吃多樣化食物,從小時開始培養多元化味覺,可解決小童偏食的問題。

味道,是非常主觀、獨特的個人體驗,不能靠別人的感受器官代勞。口味難以一下子說改就改,所以要戒掉引起不良後果的偏食習慣並非易事。下周會講到,過量進食不利健康的食物,吃到不能自已背後也有複雜的原因。

CL icon 30 +copy right

愛水如命 (下)

凡事適可而止,飲水量亦是。水可救命亦可奪命,有大學教授警惕大家,過量補充水份可致命。

外國有運動員因喝水太多,體內血液水分過份被稀釋,而導致細胞出現水分滲透效應,身體缺鹽造成腦水腫,最嚴重可奪命。

2003年開普敦大學Noakes教授翻閱醫學文獻,聲稱有250宗運動員喝水過多,至少有7宗死亡例子。2002年美國波士頓一名馬拉松女選手在比賽前喝了大量的水,引致因缺鹽產生腦水腫而喪命,另一位女演員排舞台劇,因喝水過多昏倒送院,及時獲救。(資料來自《英國醫學期刊》)

筆者的堂弟數年前亦曾過量飲水昏迷入院,留院數天後康復,他每次的飲水量是以家用的水煲計,估計有兩至三公升。當初聽到消息也很詫異,不過讀過有關研究報告後,對於飲水過量可引致的惡果已不再存疑。

補充水份的建議

這些過量飲水的反效果實例,遠不及因脫水而引致熱衰竭、中暑或其他健康問題的個案多,不用過慮。最重要是掌握補充水份的適當方法,以下是運動前、後及運動期間應注意的事項:

  • 運動前2至3小時飲用400至600毫升
  • 運動前半小時或熱身飲240毫升
  • 運動期間每10至20分鐘飲用150至350毫升
  • 運動後半小時內飲240毫升
  • 比較運動前後的體重差別,體重每輕一磅補充水份450-675毫升

飲料建議

  • 體力活動少於一小時,喝水便足夠。
  • 運動維持60至90分鐘,飲料含電解質較佳。
  • 運動維持90至120分鐘,飲料含電解質及碳水化合物為宜。
  • 運動超過兩小時,電解質及碳水化合物都要,另加胺基酸,尤其是肌醣出現耗損。
  • 對於汗水含鈉較高人士,注意鹽份補充。
  • 有鹽份存在,會加快身體補充水份的速度,運動後,進食含鈉及其他礦物的食物,如雜果仁、焗薯片、漬物、咸餅干,或者含鈉的運動飲品、power bar、sports gel。

CL icon 30 +copy right

愛水如命(上)

每一節運動完,尤其女士,都喜歡上磅砰一砰,看看體重有否輕了,也有些人焗桑拿出一身汗,以為瘦了,其實運動前後的體重差異,基本上是體液的流失,而通過排汗失掉的水份,都應該要補充回,令身體正常運作。

人體有六至七成是體液,水份可幫助調節體温、保護器官、協助消化系統。肌肉組織有75%是水份,脂肪組織也有10%,每個細胞之間傳輸營養素及排走廢物也是靠水進行,缺水一周人便不能生存。

若做劇烈運動一小時可流失達一公升水份,相等於成年人在室温下一天所流失的份量,視乎運動的劇烈程度及氣温增減。排汗有降温作用,若未及補充水份,便進入脫水狀態,出現肌肉疲勞,喪失協調能力,降低運動表現。若持續未能降温,會出現熱衰歇、中暑、體力下降及肌肉抽搐。

我們攝取水份的途徑,八成從飲料,兩成來自食物。根據美國標準(Food and Nutrition Board 2004),建議女性每天飲用2.7公升,男性3.7公升,體力勞動大的人士及處於高温環境下需要更多。

當我們感到口渴前便應補充水份,有口渴感覺已是脫水之中,應補充水份直至渴感消失,飲用量全日平均分配,不宜一次過量飲水,可留意小便情況,如小便大量,且呈淡黃色,屬正常狀態,不過服食補充劑可能影響尿液顏色。

一般而言喝水已足夠,排汗超多流失鹽份也多,另當別論,可留意每次運動完後皮膚或衣服上有否留下鹽痕,若有此情況,純喝水便不足夠,宜飲用含電解質的運動飲品,以免過份稀釋血液,下文有詳細解說。另外含酒精飲料影響肌肉復元及表現,運動期間避免飲用。

電解質的作用

體內的電解質會經汗液和尿液排出,在每流失2.5公升汗液中,約有10克為電解質。一般情況下,身體會自動調節電解質的濃度,責任落在腎臟,保留或排出電解質以維持平衡。

體液中包含多種電解質,有鉀、鈉、鎂、鈣、氯等,這些帶電粒子存於體液之中,具有不同功能,負責控制體液的分量、保持血液中酸鹼度平衡、參與神經信息傳導、控制心臟收縮及骨骼肌肉運動等,因此,電解質濃度必須維持在一個穩定水平,否則就會影響身體正常運作。

水份隨著電解質尤其是鈉、氯流動,對於維持全身水分平衡很重要,所以電解質和水份隨汗液同時流失。但當身體大量流失體液,如大量流汗、肚瀉、嘔吐等情況下,應同時補充水份與電解質。

隨汗水流失的電解質最多是鈉、氯,較少量是鉀、鎂和鈣,過多鈉流失是令肌肉抽搐的原因。

排汗量因人而異,活動量的劇烈程度、長度、體重比例、服飾和環境而有所變化。

有些人汗水中含鈉濃度較高,這是基因、營養、排汗速度、對熱適應能力的因素影響。脫水會加劇鈉和鉀在汗中濃度,所以感到口渴及脫水就不適宜開始運動。

CL icon 30 +copy right

> 《愛水如命》下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