執正跑姿有著數

偶然一次看電視,女藝人劉心悠在談跑渣打馬拉松,佩服她的毅力,連續七年參加10公里長跑,她說今年訂下目標希望少於一小時完成,不知道她達到了沒有。有什麼訓練方案可助她成功?針對體能的訓練有很多,先從跑姿入手。

上周談及的赤足跑步,數年前接觸過後,改變了筆者當初heel-toe的跑步法。根據跑步專家意見,主張中/前腳掌著地,可減低施加於下肢煞停的壓力及撞擊力,當重量落在前腳掌便要拉起足踝,重量不要落在趾頭。曾見過有人蹬直腳尖「趷高腳」跑步,小腿特別發達,卻很易疲勞。

良好的跑姿是「聽」得出來,無論以腳跟或中/前腳掌著地,腳步要輕盈,左右腳快速交替觸地時,不會發出如恐龍來了的踏步聲。

腳掌落點在軀幹即人體重心之下,而非軀幹前,全身微向前傾,肩、髖、足踝要成一直線,即是站立時脊柱生理弧度,避免過度前傾,否則會縮窄步幅,推動向前跑的力量應來自收緊臀部,前腳由地心吸力帶回地面,而非靠肌肉發力,輕鬆自然,有種向前自由墮落的感覺,有跑步教練形容是「受控的向前跌倒」。

支撐點在中/前腳掌,盡量縮短著地時間。筆者聯想起輕功水上飄,那種蜻蜓點水式全不費力的輕盈步履,要做到這一點,非有良好軀幹穩定性和力量(core stability and strength)不可,就是為何近年如此盛行core training,筆者經常強調保持脊柱自然弧度的重要性,人的重心在腰椎與骨盆,靠深層軀幹肌肉支持,在靜態或移動時,脊柱偏離適當弧度損耗體力,傳輸給四肢的力量亦大打節扣,穩定的軀幹使人體有效運用能量,對任何運動都很關鍵。

不論採納何種跑法,留意以下要點:

  • 頭部正中,頸椎維持生理弧度,低頭昂高也不好,目光處於地平線,放鬆頸和面部肌肉。
  • 避免彈跳,動力應向前,而非向上。
  • 雙臂在身旁以直線移動,減少左右擺動,與髖關節活動有反作用,會虛耗體力。

想跑得更快先檢討跑姿,別急於體能訓練,神經肌肉系統要學習如何協調動作,短期內影響到跑速慢下來,但長遠來說有莫大得益,比賽時減少體力消耗,延後出現疲勞,同時減少不必要勞損,降低受傷機會。

CL icon 30 +copy right

赤足跑步

2013.3.9 Bare foot running

穿上任何牌子的跑鞋,令跑手相信雙足得到保護減少受傷,甚至幫助發揮得更好,所以有氣墊、扭紋、啫喱各種科技跑鞋出現。近年興起一款有五隻腳指頭的運動鞋,標榜是赤足理念,穿上後如赤腳一樣回復天然步姿。所謂赤足跑步,不是光著腳通山跑(確有一位職業踝足跑手Ted McDonald),而是不鼓勵過度保護雙足,讓身體順應生物力學天然地跑。

美國醫生指出,每年有六成成至八成跑家(包括職業跑手及周末跑家)因跑步受創,有專家歸咎於科技跑鞋,壓制足部運動控制能力及減弱足部細肌肉的力量,於是提倡給予雙足最少支援,避免改變個人足部運動習慣,是最有效及安全的跑步策略。

支持以上論據者有女子馬拉松世界紀錄保持者Paula Radcliffe,他的教練拿出真憑實據,指90年代中期的100公里超級馬拉松「Leadville Trail 100」,五場賽事中勝出四場的得主,是來自墨西哥Tarahumara的印弟安人,就是穿著由舊車胎自製的涼鞋。

 解構跑步的足部力學

加州杜京大學Surgery Department研究人員指出,跑步運動力學有如彈簧的機械系統,筋腱及肌肉就是擔當彈簧的角色,有別於走路的模式,跑步時身體有片刻凌空,著地時比步行產生較大撞擊力。足部著地一刻承受著最大的體重,由於腳跟沒有大關節舒緩那一刻的撞擊力,因此跑鞋設計首要腳跟軟墊提供保護。

他們又發現大部份人的足部在受沖擊一刻,足部先向內反,然後伸直推動人體向前,「腳跟─腳趾」(Heel-toe),腳跟著地由足趾推動向前。

專業運動物理治療師Nicholas Romanov,有另一個看法, 源於他的pose method主張,他認為跑步時體姿有一最適當弧度,軀幹中央保持垂直,跑手借地心吸力離開此中心點,大腿離地向後拉,以身體向前微傾狀態向前跑。有關詳情可到其網頁:www.posetech.com

另一位跑步教練Danny Dreyer 發明一套技術名為「ChiRunning」,以太極理論為基礎,強調用軀幹肌肉及地心吸力推動向前,而不是主流的說法以大腿發力向前跑。有興趣都可以從其網頁找到更多資料:www.chirunning.com

赤足跑步支持者聲稱赤足跑步有兩大優點:

1. 在著地時運動幅度大大提高

2. 減少足部向內傾,Nike研究員解釋,腳掌先弓起,再伸展抓地,以致減少內傾,壓力的分佈更廣。

筆者讚成跑手花時間檢討個人跑步時呈現的體態,多於依賴足下一雙跑鞋提供保護。

CL icon 30 +copy right

做個專業週末跑手

相信每年二月的「渣打馬拉松」是全年動員最多超級業餘跑手的公路賽,所謂super amateur是比假日跑手更疏於練習、沒經驗的一群,開步五分鐘不夠已氣絶開始步行,初段擠得如蟻行,當中又潛伏了喜歡中途停下來掏出手機拍照的「跑攝人」,有如跑障礙賽。

今年雖然仍有大量跑手不適,有人於終點前暈倒,慶幸未有致命記錄。記得筆者首年參加十公里,前一晚臨時取得朋友的名額,晚上飯局吃火煱,肚子填得漲滿,回家休息四、五小時,又要摸黑起來出發起跑,當年有點魯莽,以這樣的狀態,跑到入西隧至上環一段甚為艱辛,隧道內空氣流通差,接下來是鑊形上斜車道,氣喘如牛,幸而也能安然無恙跑到終點。萬一出事,最傷心是家人,作為業餘跑家也可以專業一點,以下是專家給新手的一些意見。

1. 不要過度訓練

  • 隔日練跑,給予足夠休息。

2. 交替訓練

  • 針對全身有助跑步的肌肉進行鍛鍊,藉以提升跑步表現,足踝有不少細小肌肉,強化這些肌肉可減少受傷機會。

3. 每天伸展運動

4. 閱讀跑步訓練之讀物

  • Jeff Galloway撰寫的 《Galloway on Running 》 及《Half-Marathon: You can do it!》

5. 穿著適合跑步裝束

  • 選擇質地優良的汗衣,保持身體乾爽。

6. 合適跑鞋,選擇時考慮以下要素:

  • 跑道地面
  • 個人體重
  • 跑步經驗
  • 腳弓有否向內翻或外翻,諮詢足部專家以評估腳形。
  • 定期更換跑鞋,鞋底給經年累月磨蝕,吸震能力下降,累積過350至550里便應考慮換新鞋。

CL icon 30 +copy right

人生第一跑準備好沒有?

2013.2.4
跑步是門檻最低的運動項目之一,一對波鞋一個人便成事,吸引運動初哥躍躍欲試,每年入秋後,由各大運動品牌自行舉辦長跑、公路賽一個接一個,這股運動氣氛升溫教人欣喜。

第一年參加渣打馬拉松,完成有生以來第一次十公里賽之後,如上了癮,跑了一個又一個Nike、Adidas、Reebok、Mizuno,賽程加到15公里,半馬至越野山路。看著每年賽事報名人數暴增,賽事起跑時間也越來越早,參賽癮止住了。作為維持體能的手段,跑步變成習慣。

當年一開始跑步,因為俗稱「小奄痛」,支持不到十分鐘便停下來,很丢臉~~ 投入這項運動後,體會跑步對人的體格要求不低,過去目睹不少健兒中途不支暈倒,一些開跑不到十分鐘已氣喘如牛,停下來變成走路回終點,賽後出現關節痛更是尋常。只要事前做好準備及練習,以上情況都可避免,對於初次出賽的跑手以下是個人建議:

了解個人體質
別低估跑步對體能的要求,緩步跑看似無風險,其實跑步所產生的撞擊力不少,每一步膝關節承受個人體重七倍重量,即是一個體重100磅健兒,膝關節所承受的負荷高達700磅,對於超重者,跑步使膝關節負荷之大可想而知。不少人誤當跑步是唯一減肥運動,過胖人士謬然,可能未成功已留膝患,筆者絕不贊成過胖人士以跑步作為減肥手段,若想改善健康,應由步行開始,當體重指標下降至合理水平,才考慮提高運動強度。

公路練習
習慣在室內的跑步機上練習的人注意,其實跑步機跟公路有差別,跑步機會帶動雙腿向後移動,較省氣力,一踏上公路體力未必適應,另一方面,平時在室內的空調環境,身體未必習慣戶外天氣變化,若遇上酷熱天氣,汗流量特別多,加快體力消耗,萬一來不及補充水份,便出現脫水而不支暈倒。多爭取在戶外跑實地,球場、公園是理想練習場地,若在街上跑,小心留意路面交通。

定期訓練
大家會否在賽前兩三周才開始練習?每一個訓練階身體大概需要六週適應期,逐漸提升體能,長跑講求心肺耐力及肌耐力,以十公里賽為例,大會一般以個半小時限,若擔心體力不繼,可由短途賽開始,例如五公里。久未運動而又缺乏操練者在報名參賽前宜三思有沒有足夠時間訓練,否則正式出賽時非常吃力。往往比賽後,肌肉酸痛維持一周,這都時平常缺少練習之故。

負重訓練
平時靠跑步訓練還未夠,尚要配合負重訓練,提高下肢兼上肢肌耐力,防止受傷。筆者曾訓練OL跑畢人生第一次十公里賽,賽前安排她做負重訓練,強化大腿及上肢力量,間中進行非帶氧運動可提高心肺耐力。

 汲取正確跑步知識
有很多途徑正式學習跑步,不少跑步會舉辦訓練班,有些主辦機構在賽前也會提供短期訓練,出席講座也是學習機會,聽經驗豐富的跑手分享心得,學到實戰知識得益不少。

個人認為,制定訓練program反屬其次,最優先處理是個人跑姿問題,不得不了解跑步的人體力學,達到節能(energy efficiency),一來避免受傷,二來跑得輕鬆。下次再談。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