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肥疑兇(四):化學物作怪

不良飲食習慣和少運動,早被認定是造成過重及癡肥兩大主因,生物學家及內分泌專家有另一套見解,問題已非個人習慣可控制,是日常接觸的化學物誘發人體變胖。

毒理學研究化學品對人體有無害,重點是找出可致命、致癌的化學物,卻少理化學物影響生殖及發育的潛在風險。Dr Paula Baillie-Hamilton是一名母親兼英國內分泌專家,從一堆被人忽視的研究報告中抽絲剝繭,找出新頭緒。

1999年Dr Paula Baillie-Hamilton產兒後用盡各種方法減肥都不成功,於是改向學術研究方面埋手追查真相,翻閱毒理學的研究報告,3年後終有成果。從毒理學角度,體重減輕是感染有毒物質其中一種徵狀,相反實驗中引起人體或動物增加體重的結果都沒人理會,卻正是她要找尋化學物致肥的證據,從此展開對化學環境中的人造激素引致肥胖的議題。2002年於另類及補充醫學期刊發表「Chemical Toxins: A Hypothesis to explain the global obesity epidemic」,引發其他科學家有關方面的研究。其後出版兩部著作「Toxic overload」及 「the Body Restoration Plan」。

無獨有偶美洲陸續發現化學物誘使動物體內脂肪細胞增長。1996年加州大學生物學家Bruce Blumberg研究一種塗於船底的殺蟲藥對海洋生物之影響,無意中發現三丁基錫化合物(tributyltin)可使青春期的青蛙,睪丸變成脂肪細胞,於是改變研究方向並以老鼠作實驗,老鼠吸入tributyltin之後其下一代比其他老鼠重15%。

80年代內分泌專家已發現雙酚A(BPA)對人體有害,加拿大、歐洲已禁止含有BPA的塑膠製造奶瓶,1998年將BPA注入懷孕老鼠作實驗,小老鼠成長後體重比正常老鼠重。

脂肪細胞的數目早於青春期結束前固定下來,稱之為Setpoint,數目只能增加,不能減少,體重變化來自細胞內脂肪含量增減,體積變大或變小,數目卻不變,可是BPA卻能增加脂肪細胞數目。日常可接觸BPA機會不少,用於製罐,收銀機打印出來的收據表面有500微克,觸摸後可存於身體數小時,每天累積不超過50,000毫克屬安全劑量。

人造化學物可蒙騙激素受體,扮成天然激素干擾內分泌系統,不但具致癌風險,對生殖及發育有莫大影響,至今已識別不少內分泌干擾物,美國環境衛生科學國立所(NIEHS)研究一種稱為DES的激素代替物對生殖的影響,受測試的老鼠長胖到連籠都裝不下。

主張胚胎決定論的學者深信,化學物對胎兒日後成長有極大影響,好些化學物進入母體接觸到胎兒,使嬰兒出生後染病,只要能引起些微體重變化已可誘發嬰兒日後易發病,嬰兒體重過輕有可能日後患心血管毛病,長大後變癡肥機會亦很高。其中一種懷疑引致嬰兒過輕的化學物就是香煙中的尼古丁。McMaster大學教授的研究發現,有吸煙習慣的母親誕下過輕嬰兒,長大後容易變肥。實驗中用老鼠測試,被注入等同成人吸煙份量的尼古丁後,下一代變成肥鼠。

目前已認定數十種可引致肥胖的化學物質,稱之為致肥元,它們存在於日常生活用品如牙齒填補物、頭髮用品、地氈等,以下是部份致肥元:Phthalates, Bisphenols, DES(diethylstilbestrol), Tributyltin, PBDE (polybrominated diphenyl ethers), PFOA (Polychlorinated biphenyls), Dioxins, Organophosphates, Atrazine, DDT(dichloro-diphenyl-trichloroethane), Lead, Benzopyrene, Nicotine, Genistein, Fructose, MSG (Monosodium glutamate)

美洲飲食文化截然不同的歐盟多國受人口癡肥上升趨勢的威脅,積極展開研究致肥元。挪威人以健康飲食著稱,如今46%成人超重,挪威公眾衛生所Dr Merete Eggesbo,收集母乳樣本,檢查當中所含化學物,研究受哺子女健康狀況及量度體重,初步懷疑二噁英乃致肥元,它能長久存活於魚類脂肪。目前有3000人參加計劃自願接受測試,預期監測她們的子女至12歲,會是詳細而深入的研究分析。

歐盟四國七個構構聯手進行一項研究計劃,以表觀遺傳學(Epigenetic)角度研究致肥元。表觀遺傳學相信,基因相同的人有著不同外在特徵,並非基因突變,而是受外在因素誘發出不同的表現。如青春期受某些化學物刺激,可觸發具肥胖傾向的基因蛋白質顯露其本性,並能遺傳給下一代,因此即使兩個基因相同的人亦有肥有瘦之差異。

目前歐盟對10萬種化學物作毒性測試,重點有否增加人患癌風險,而非針對嬰兒成長的干擾,沿用毒理學方法,從最高劑量開始測試化學品有否致命危險,再逐少減低劑量直至無害,以訂安全劑量標準,跟內分泌學的理念截然不同,分泌干擾物反而限於小劑量才起作用令身體產生變化。有聲音要求重新制訂化學品檢測程序,雖然化學工業不認同此論,若然越來越多證據指向致肥元,我們有責任減除環境中的化學污染,保障下一代有健康的成長環境。

CL icon 30 +copy right

致肥疑兇(三):食物加大碼

吃多少關乎個人自律,有學者主張人被天生嗜糖的食慾所操控,對於高脂高糖的加工食物及快餐難以抗拒,而快餐業精心計算的市場策略,是推動消費者越食越多致肥的幕後黑手。

多得實驗室的老鼠,揭開人鍾愛汽水、炸薯條、漢堡包等快餐及零食的原因,一次實驗室研究員需要養肥老鼠用作實驗,從超市買來我們常吃的加工食物餵飼,意外地令老鼠迅速增磅,因而發現食物中的脂肪和高糖令老鼠食不停,與人體結構相近的老鼠有如此反應,人亦如是。

美式快餐文化於80年代向全球蔓延,快捷方便飲食模式逐步滲透歐洲國家,成功的市場策略亦令人越吃越多。

連鎖快餐店前高層透露,廉價的玉米糖漿出現,使製造汽水及快餐食品成本下降,70年代初想到把食物份量加大,誘使消費者多付少許買一份加大裝薯條,價錢比起買兩包細薯條便宜,令消費者感覺超值,成功增加銷量及利潤。看似優惠食客的加大碼食物,同時令他們吸收熱量也倍增,汽水從最初7安士杯裝,翻了2至5倍,一杯「恐龍裝」高達800卡路里,相等於50匙糖。

另一市場策略是推出套餐,指定飲食組合可縮減食客輪候購買時間,只要能於15秒內完成交易,食店利潤可增長1%。對食客而言,綑綁式套餐內未必全是心中所需的食品,但組合的售價比買單品超值,又可加快點餐時間,無形中令人吃了超出預期的份量。

究竟我們是否見多少吃多少?Penn State University做了個實驗,在測試者完全不知情下,於11日內逐步增加食物份量50%,結果被吃光,測試者每天多攝取400卡路里,累積下來增重1磅!

食品商利用市場推廣,提高消費者購買意慾,為食品制訂行銷策略廿年的創作人深明此道,把朱古力塑造成送給愛人的必備禮物,又向母親植入正餐之間給子女吃朱古力當小食的習慣,兒童食物盒內總少不了一包朱古力,正是這一策略成功,90年代中每十名兒童有一位癡肥,向來只有30歲中年人患上的糖尿病,1990年初現美國小童提早患糖尿病。

食品業界否認指控,辯稱造成小胖子原因是他們缺少運動,於是研究早發性糖尿病醫學者著手調查學童的運動量,在300名小童身上裝上儀器紀錄每天活動量,發現當代英國學童的活躍度跟30年前沒大差別,問題出在飲食的質量及進食份量。

這場爭拗誰勝誰負都好,沒人比消費者更有責任控制個人食量,當面前豐富的飲食選擇就得考驗個人定力。

CL icon 30 +copy right

致肥疑兇(二):健康食品惹的禍

在食物包裝上見到「無糖」、「低脂」、「有機」、「天然」,有否主導你捨棄其它沒有這些字眼的選擇,可能就是這股健康標籤或健康飲食風氣,反而令我們吃得更多變得更胖。

連串世界性食物安全事故,催生全球各地興起「有機」、「健康」食品概念。在英國自瘋牛症、沙門氏菌發生後,牛肉銷量下降6成,食品供應商推出有機、健康食品回應市場需求,1999年有機食物兩年內倍增,生意額達6000億英鎊,當地著名超市Sainsbury’s當時推出300款有機食品。健康食品銷售量持續增長,可比超市雜貨品(食物及飲料)全部收益四分一。

心態追求健康的消費者,事實上又是否對「健康」飲食有真正認識?哈佛大學做過研究,發現消費者不懂分辨飲食營養,純粹「靠估」或被偏見誤導。例如給人從Subway三文治與Big Mac漢堡包選出何者較健康,大部份人傾向選三文治,其實那一呎長三文治提供900卡路里,熱量比Big Mac高一半。因錯誤判斷以為吸收熱量不多,於是安心多吃其它甜品。

另一個簡單有趣實驗,測試到人的心理作用左右進食量。研究員給測試者吃M&M’s朱古力豆,半數外層印上「lights」字,半數卻沒有,結果受測試者吃「lights」份量比另一款多一半,事實上兩款朱古力豆成份完全一樣,沒所謂減甜輕怡版!產品冠上健康光環,鼓勵人吃得更多。情況就如光看食物包裝上有鮮果,就以為有足夠纖維,實際上得片菠蘿,卻沒想到加重了糖份。

消費者已陷入一種思維,見某字眼便會將食物分類為「健康」、「不健康」,食品工業加以利用此一消費者心理,包裝上突顯某些元素,淡化另一項關鍵元素,印上「天然」、「無添加」扮成健康食品,消費者連食物成份資料都未了解,就認定健康新鮮、低熱量,吃多寡都不壞。「低脂」食品就是使人誤墮致肥陷阱的例子之一。

食物脫脂之後,味道變淡,為補償缺少的豐膩口感,大量加糖代替,例如蛋黃醬,原本配方含8成脂肪,加糖的份量抵消減脂的益處。這情況也常見於乳酪產品,消費者被包裝上的「低脂」吸引,卻沒想到低脂乳酪卻含糖成份不低。

為了讓消費者更易分辨健康食品,歐洲議會辯論引進簡化的新標籤法,「交通燈」標籤法以三種顏色標識食品的健康程度,紅、橙、綠依次代表高、中、低,英國6大食品製造商分成兩派,贊成和反對各佔一半,食品業聘請30萬名員工,足以影響政府推動政策。

本港遲來的食物營養標籤法於2010年實施後,減少了虛假聲稱名不符實的產品,但上述的「低脂高糖乳酪」無法避免,有賴消費者自行細閱每件食品標籤,認真規劃健康飲食。

CL icon 30 +copy right

致肥疑兇(一):糖

嚷減肥的人通常只會追問減肥方法,甚少檢討原因,從微觀癡肥或過重屬個人習慣問題,關注全球人口增胖趨勢的學者,追查背後始作俑者,發現並非單純個人行為,而是集團力量製造的飲食環境現象,向消費者大量傾銷添加糖成最大嫌疑。

加工食品中大量使用高果糖的玉米糖漿(corn syrup)之後,糖尿病症湧現,糖尿病患者人口急升兼年輕化,未到中年甚至小童已病發,使醫學人員認定糖乃罪魁禍首。

未有玉米糖漿前,由於蔗糖價格不算便宜,限制甜味食品普及化,越戰時期美國食品價格騰漲,小型農莊得政府協助變身大規模農場大量種植玉米,後來產量過剩,日本科學家將玉米製成廉宜的工業甜味劑,價格比原糖低,且保存期較長,促使食品製造商大量應用於各類食品中,80年代玉米糖漿取代原糖,成為消耗量第一。

大型汽水廠可口可樂及百事以廉價的玉米糖漿取代原糖,節省成本三分一,利潤及銷售量激增,廿年間每年人均汽水消耗量由350罐上升至600罐。汽水之外,玉米糖漿廣泛應用於加工食品如麵包、玉米油、茄醬等等,也是零食少不得的增味劑,健康問題陸續浮現,尤其是90年代初癡肥人口增加惹起科學家對食物中的添加物的關注。

癡肥未成世界公共衛生議題之前,普遍認為致命的心臟病由脂肪引起,但始於70年代已有學者懷疑糖的壞處,因糖廠群起反擊遭滅聲,2009年加州大學三藩市醫學院研究激素異常症狀專家Dr. Robert Lustig,因兒童癡肥問題再次問罪於糖,撰文「Sugar: The Bitter Truth」 控訴糖如何遺害身體,糖的代謝過程加重肝臟負荷,尤其是汽水徒有熱量缺乏營養素,比任何碳水化合物都差。

附和者更提出吃糖會上癮之說,大量食用是潛在危害身體之關鍵,美國人均年耗90磅糖,在美國研究人體代謝糖的醫學專家指出,人體從玉米糖漿和食用糖攝取過量果糖,多餘果糖容易轉化成脂肪,大量糖份進入肝臟,發展成糖尿病及其他長期病患。果糖抑制一種重要激素–leptin的功能,它負責從腹部脂肪細胞將飽足感傳達給腦部,從而控制食慾及食量,若肝臟積聚過量糖份,干擾leptin功能,即使已吃飽仍產生繼續進食的訊息,形成惡性循環。

並非所有學者認同以上說法,認為單一歸咎一類成份致肥的結論過於簡化,葡萄糖為細胞提供能量因此不可能對身體有害,葡萄糖和果糖存在於大部份食物中,體內有不同代謝過程,至今科學界對於果糖代謝過程尚未完全了解。

另一批為糖護航的科學家,將矛頭指向人造甜味劑,90年代出現癡肥問題,正好是人造甜味劑食用量增加趨勢,人體因應血糖升幅分泌胰島素,是否也受其他感觀刺激而額外分泌胰島素仍未分曉,例如缺少運動或人造甜味劑。

只有待更多研究結果,才能越接近真相。人體需要各類營養素,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深信均衡飲食難以推翻的健康法則,問題是食品製造商有否過度使用添加糖,個人飲食中又是否過於依頼加工食品?

CL icon 30 +copy right

正視癡肥(四):經濟代價

全球經濟繁榮帶來豐富的物質生活,各國人口從食品中脂肪及鹽份攝取量過高,引發的健康問題喚起政府關注,用於公共醫療開支為國庫造成沉重負擔,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及澳洲,每年用作治療肥胖的開支總數估計達數十億美元(2006)。

因肥胖引發的危疾致早死的議論未有定案,因為有研究反指輕微超重會更長壽,無論如何肥胖以致提高患病風險是鐵一般事實,醫療技術的進步令人延壽,對醫藥需求持續增加。

開先河研究肥胖與醫療開支關係始於美國密歇根大學,該大學研究員十年前以通用汽車18萬員工及其18歲以上的子女作研究對象,量度他們的BMI*並分組,四成員工超重,兩成癡肥,餘下體重正常及少量過輕,結果顯示體重正常者所需的醫療開支是最低的一組,55歲以下超重及癡肥員工的醫療開支顯著較高,比體重正常組別多付1500美元。

最近Duk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研究醫療系統學系於學術期刊《Obesity》發表的研究報告印證以上結果,身材肥胖程度與醫療開支成正比,BMI一到19或以上所需醫療開支便增加。

調查過該大學參與醫療保險計劃的17000名員工十年間(2001至2011年)的醫療紀錄,證明診金及醫藥費與員工BMI有密切關係。BMI分成3級:19-24合格,25-29屬超重,30以上屬癡肥。BMI越高,糖尿病和高血壓出現率越高;BMI每上一級,因心血管毛病所涉之醫療費用增幅越大。

BMI 19的人每年醫療開支平均2368美元,BMI 45或以上者,開支增加至4880美元。報告指出一點與過往的研究不同,以前認為只有異常超重者才會增加患上與肥胖相關危疾風險令醫療開支上升,實則不然,體重一偏離正常標準便需承受風險。

報告的結論是建議盡快推動社區減肥健康計劃,減低醫療開支。對企業來說,僱員醫保的開銷增加即侵損公司的利潤,至於公共醫療機構有關開支持續上升,就會削減其他福利的支出,由全民承擔的代價。

成功製造快餐文化的美國,對國民展開教育也走得最前及最積極,向來以食物金字塔宣傳健康飲食,改良成個人化的「My Pyramid」,演變到目前的「My Plate」,成績如何還得看國民是否聽話跟著做。當教育成效不彰,唯有向罪魁禍首的垃圾食物徵重稅,藉此減低市民對高脂食物的需求。三年前各國開始採取行動徵肥胖稅:

  • 丹麥按飽和脂肪的含量向食品製造商及入口商徵收稅
  • 匈牙利開徵薯片稅,目標是「四高」食品及飲料:高糖、高鹽、高碳水化合物及高咖啡因
  • 英國審議向汽水徵重稅
  • 美國個別州份推出法案向超出指定熱量的快餐徵收銷售稅

仍以為發胖理所當然或是個人之事,不願改變生活習慣,引來的後果除了經濟損失,更重要是對健康的損害延至下一代,以糖尿病為例,若父母雙方均患糖尿病,子女患病的機會較常人高六倍。減肥絶非時尚,斷不能跟盲目瘦身風氣混為一談,過得好活得開心,注意飲食健康和運動最簡單不過。

*超重或癡肥之定義,以體重與高度比例,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BMI算式:體重(公斤)÷身高(米)²

BMI 25-30 過重
BMI 超過30 癡肥

CL icon 30 +copy right

正視癡肥(三):都市化的代價

過去數十年全球經濟增長,像中國崛起的發展國家,鄉鎮變成大城市,物質豐足,享受現代化的便利,而受惠不止城市,亦沖擊農村樸素生活模式,靠山食山靠水食水已不是唯一選擇,現代人的身體狀況亦跟隨起劇變。

十年前中國發表全國性營養調查,跟世界各地大城市出現相同趨勢。根據2004年「中國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全國有2億成年人超重(超過標準體重10%),佔總人口23%,肥胖人口(超過標準體重20%)6000萬人,佔人口達7.1%。

大城市的人口肥胖率比農村嚴重,快餐飲食文化入侵,輕易從飲食中攝取過量熱能,每5名北京居民中有一人過胖。中國營養學會指出,城市人消費過多禽肉類及油脂,穀類則偏低,北京居民每天攝取植物油量高達83克,嚴重超出建議的25克。 

伴隨而來的危疾湧現,全國患上高血壓人口達1.6億,連農村患病率亦直追城市,成人患糖尿病佔2.6%,推算總人口2000多萬,血脂異常有18.6%,人口1.6億人。 

貧農勞動量高,沒多餘營養,反而是健康之道,近年卻起了變化,中國官員發現,農民缺乏營養知識,將農場雞蛋賣掉,買朱古力及餅乾給家中孩子吃。 

一本推崇中國農村飲食法的書籍恐怕快要改寫,美國營養專家Dr. T. Colin Campbell 於2006年出版的著作《The China Study》,調查中國人飲食習慣,並搜集中國人血液樣本,研究指中國人飲食習慣少肉多菜,印證素食比肉食習慣減少引發致命疾病。 

傳統飲食智慧不能保存下來,中國下一代的健康堪憂。國內糖尿病童人數多美國四倍,2009年「中國健康及營養調查」發現,有170萬名7歲至18歲青年患糖尿病,2770萬人屬前期糖尿病患者,佔1.9%青年,比較美國0.5%高四倍,長遠而言對國內醫療系統帶來沉重負擔。 

生活富饒,卻利口不利腹,起居習慣的改變,缺乏運動亦是變胖的原因。2012年「中國國民營養與健康狀況調查」,跟進市民七年起居習慣對健康的影響,擁有汽車的男性比沒車的男性更重、腰圍要粗,女性也有此增重現象,卻沒男性般明顯。

經濟發達讓我們得到優裕的生活之餘,亦要懂得自律,賠上無價的健康多不值得。

CL icon 30 +copy right

正視癡肥(二):沒有變好

「任何地方、任何年齡或任何收入的人,都受癡肥問題影響。」

一份用了33年調查全球各國肥胖人口情況趨勢的報告於今年五月發表,全球三成人口、推算21億人口癡肥或過重*,揭示了問題的嚴重性,印證了千禧年世界衛生組織將肥胖問題視如吸煙損害健康的想法,並非過慮。

全球經濟發達,人們越富饒,腰圍都隨著增加,升幅最大的地區都是經濟發展起飛諸如中美洲國家,顯示癡肥與收入關係密切,財富多了,死亡威脅未曾遠離過。以下三大趨勢惹人關注:

  • 富國、窮國的人口體重皆呈上升趨勢
  • 性、女性以同等速度越來越重
  • 兒童癡肥人數上升比率(47%)遠高過成年人(28%)

癡肥的人口達六億七千一百萬人,貧富懸殊的大國佔最多(見下表)。中東和北非、中美洲、太平洋和加勒比海的國家和地區,癡肥人口比率亦上升至一個令人吃驚的水平。

最多癡肥人口的國家首三位

美國 7800萬人
中國 4600萬人
印度 3000萬人

癡肥男性由29%上升至37%,女性由30%上升至38%。癡肥男性數目升幅最大的地區是紐西蘭、巴林、科威特、沙特阿拉伯和美國。女性癡肥人口升幅最大的地區是埃及、沙特阿拉伯、阿曼、洪都拉斯和巴林。

調查結果亦驗證醫生與科學家多年以來的觀察,糖尿病症亦因體重上升而增加,與體重有關的癌症如胰腺癌亦正在上升,估計全球平均每年有340萬人,死於與癡肥有關的慢性併發症。

肥胖可能引發糖尿病、心臟病等各類疾病,肥胖人士一年的醫療費比體重正常人口多出1430美元,對公共醫療構成壓力負擔,受問題困擾的國家正採取措施徹底解決。

研究組織:華盛頓大健康指標及評估研究院(IHME),由1980至2013年,調查全球180個國家和地區,Bill & Melinda Gates 基金贊助。發表於醫學雜誌《刺針》。

*超重或癡肥之定義,以體重與高度比例,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BMI算式:體重(公斤)÷身高(米)²

BMI 25-30 過重
BMI 超過30 癡肥

正視癡肥(一):十年未變

人口癡肥成為全球議題始於千禧年,也是筆者入行當教練之年。2000年世界衛生組織(WHO)發表的「世界現狀」報告指出,全球超過十億人口超重,跟貧窮的人口因缺乏食物而營養不良,導致體重過輕之數目不相伯仲。

世衛分析原因,發展中國家不少人捨棄耕種田園,往都巿打工,體力勞動大減,生活模式變得靜態,日常少吃蔬菜。中美洲國家如智利都出現兒童肥胖問題,20至30%兒童超重,原因之一是花太多時間看電視,情況跟美國的兒童一樣。 國際組織從來沒有訂下一個針對控制體重的公共健康政策,比應付傳染病更束手無策,就算美國的醫療組織、政府亦未能成功減低肥胖人口。 2000年美國疾病控制及預防中心(CDCP),指美國三分一人口超重,比1988至94年間的人口調查,癡肥人數上升,且有4成人口生活模式不活躍,熱量攝取太多運動太少。

美國官員表示,吸煙之外,癡肥就是可預防的頭號殺手,每年殺死30萬人。政府希望到2010年癡肥人口降至15%。 十年過了,目標非但沒能實現,嚴重程度升級,甚至用「疫症」來形容這場仗。 2010年CDCP指出癡肥人口上升至26.7%,超過7200萬人。受調查的40萬名成年人的體質指數(Body Mass Index,簡稱BMI),當中近三成的BMI超過30。超重或癡肥之定義,以體重與高度比例,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

BMI算式:體重(公斤)÷身高(米)²

BMI 25-30 過重
BMI 超過30 癡肥

世衛預言,癡肥如吸煙一樣危害健康,發起像全球禁煙運動一樣的抗胖行動事在必行。「世界癌症研究基金會」近年發出報告證實,肥胖是繼吸煙後的主要致癌元兇,能誘發6種癌症,包括大腸、食道、胰臟、腎臟、子宮內膜和乳癌。

下周再慨述全球癡肥的最新現況。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