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孩童變胖之路(下)

上篇提到學童的偏食習慣是致肥的成因之一,缺少運動是另一大主因。現代居住環境和社會文化不斷演變,空間似被壓縮了,節奏比以前急促。自小屋邨長大,也愛看電視,上學以外經常嚷著到屋邨走廊和公園玩耍。新一代學童儼如成人終日賴在書桌時間,為入學而讀或跟學術有關的興趣班林林總總,填滿空餘時間,甚至比上班的家長還要忙碌,運動變成「得閒」才做的非必要品,要娛樂的話抱著電子產品可滿足過一天。

唯一沒變的是歷代家長都把讀書成績放在第一位,運動只是學校每周一兩節用來借堂補課不上也可以的PE堂,與健康拉不上關係,家長、校方輕視運動非今天之事,但至少以前日常生活中給學童體力勞動的機會不少,家務亦需幫上一把,新一代家庭少讓子女照顧自己,大小事務皆有家傭代勞。

孩童對運動的觀念及能否養成運動習慣,承傳自家長。父母不愛運動,日常生活不鼓勵行樓梯、散步,逛街購物、上餐廳當作家庭活動,原本對運動零興趣的孩童更不願動,曾見小童來到郊野公園,別人看蝶他卻坐著低頭光玩ipad遊戲,家長不宜過早給予小童接觸電子產品,以致過份倚賴電玩娛樂而缺少運動。

坐著看電視用電腦的時間越多,活動四肢的機會越少,每天多坐一小時,熱量多攝取150卡路里,一年累積下來可重十多磅。

成人給下一代怎麼樣的生活及學習環境,塑造他們日後的生活模式,早人一步起跑不是不好,只怕連健康都比別人失得快。

多年前一份小學生家長調查報告*,家長和學童的運動量都不夠,以下是報章對結果的簡報。快十年,情況變好了還是更壞?

2003年調查

*2003年小童群益會對3301名小學生家長進行問卷調查

CL icon 30 +copy right

香港孩童變胖之路(中)

五歲體重已90磅,比同齡學童重20磅;身高5呎初中生一般重90磅,卻長得比成人還要重,逾百磅甚至200磅,子女要長胖到這地步或身體出現問題,家長才懂得漠視眼前健康的代價,現在連幼兒都以學習為重,長此下去難免被世衛預測中全球趨勢,5歲以下幼童超重或肥胖比率,將由2010年的6.7%上升至2020年的9.1%。

導致兒童超重的成因有多方面,剔除遺傳性肥胖,與生活習慣有關而又最關鍵就是飲食。曾探討本地兒童飲食問題的研究指出,不少兒童有偏食習慣,不愛吃高纖食物,變相偏向選擇高熱量低營養價的精製食品,有的討厭高纖食物味道不佳,怕咀嚼或不愛食物的口感,進食蔬果份量比正常少,吃不足兩份水果及三份蔬菜,而肉類比重過多,吸收過量脂肪。

香腸、火腿、午餐肉、包裝蛋糕、菓汁常被家長視為兒童食品,那些醃製肉類及加工食品實則高鈉低營養價值,作小吃的糕點如餅乾、曲奇,成份最多是添加糖及油脂,只宜每周適量進食,不能天天作下午茶或正餐。香脆、甘甜的零食,如汽水、薯片、糖果等垃圾食物被垢病為致肥元兇,這要看家長懂不懂控制他們的進食份量。

在職父母可能趕上班,不吃早餐習慣比例不少,以致兒童沒吃早餐習慣也有兩成,影響到身體代謝效率。帶孩子上茶餐廳食快餐可為家長省工省時,過量調味又營養不高,食物選擇離不開香腸、雞翼、豬扒、即食麵、煎蛋。以下食物於日常餐單中出現頻率越高,體重失控的機會越高:

高熱量、高鈉:即食麵及杯麵、香腸、午餐肉、火腿

高脂、高膽固醇:雞翼、煎炸食物

高糖、高鈉:紙包高糖飲品、濃縮菓味飲品、汽水

飲食失衡不獨是兒童的問題,食快餐、吃零食成人也習以為常,源自家庭的飲食習慣令子女過胖,家長責無旁貸,有時連家長都不懂節制,更喜以食物作奬勵,物質不缺的家庭獨欠飲食教育,對下一代的健康有深遠影響。

CL icon 30 +copy right

香港孩童變胖之路(上)

兒童胖胖惹人喜愛,卻遮蔽背後潛藏的健康問題,兒科醫生一再警告,超重學童的身體狀況比成年人差,提早出現心血管疾病、糖尿病,警醒政府在小學校園啟動連串「減肥」措施。兒童健康問題有多嚴重,可回顧過去十年本港醫學界的發現。

  • 中大內科及藥物學系2000年抽驗一批9至12歲學童,當中四成超重,有些驗出有高血壓、高膽固醇,胰島素偏高更是演變成糖尿病之前奏。
  • 小童癡肥個案增多,2004年中大兒科平均300多宗新症,比1995年增加三倍。
  • 2006年超重學童人數比例18.4%,亞洲區內第二高。中大體育運動科學系調查過,超重男生比率22.5%,超重女生比率16.8%,13年以來上升一倍。
  • 升小一學童的肥胖比率由1996學年的11.3%,升至2009學年的16.6%。

令人憂慮的是幼童出現相同趨勢,2007年在母嬰健康院接受服務的3至5歲幼童,約7.7%肥胖,2011年在健康院接受服務的4至5歲幼童,肥胖比率上升至9%。

學童肥胖面對的健康問題跟成人一樣嚴重,較易患上代謝綜合症,徵狀包括高血壓、三酸甘油脂過高及中央肥胖,而過量脂肪積聚肝臟會損害肝功能,引致肝功能退化。而血管積聚脂肪令血管彈性變差,妨礙血液供應,當活動量增加無法輸送到心臟,惡化下去變成血管硬化,嚴重會引發心臟病及中風危機。不用等到晚年,成長後提早到30、40歲患糖尿病甚至出現血管硬化,也有兒童已患高血壓,情況壞如50歲成人,血管積聚脂肪的嚴重情度等同做了10年煙民。

糖尿病、高血壓無法根治,要吃藥醫足一世,越早發病會增加患腎衰竭及心血管疾病等嚴重併發症的風險,跟不良生活習慣有關的慢性疾病其實可一早預防,若然家長輕視均衡飲食及運動的重要性,當前只管子女讀好書考高分,跑出領先後,他朝比人更早出局。

CL icon 30 +copy right

身教勝於興趣班

當了家長後生活起什麼變化?美國有研究發現,有孩子的夫妻比沒子女的過著較不活躍的生活模式,母親進食更多高糖份飲料,每天攝取多400卡路里,少吃蔬菜,少運動。

為人父母確不易,職場壓力已夠勞累,還要兼顧小人兒的未來,以各類興趣班栽培子女,無非想他們提高競爭力, 勿忘身心健康影響著孩子智力發展及學業,應付功課、興趣班、社交壓力不比成人輕,新一代學童過胖問題已敲响起健康警號。

缺少運動衍生的健康問題非興趣班可彌補,父母是子女的模範,做個活躍好動父母,行動比說話具說服力。如兒童有過胖問題,最佳策略是由家長開始,有研究指出,父母能保持健康生活模式,可令五至九歲胖童的體重下降10%,效果可維持兩年之久。

家庭日優先以體力康樂活動為主,一周至少一次帶子女到寓所附近的遊樂設施或者跑步徑多做戶外運動,透過遊戲玩樂,齊齊流汗釋放生活的壓力。

與其將子女的成長給別人託管,何不陪他們一起經歷?

CL icon 30 +copy right

孩童體能越好腦筋越佳

昔日慈母喜以形補形,燉豬腦替子女補腦,現今醒目家長被電視奶粉廣告洗腦某某營養素食出精靈BB。當今腦部科研教大家,多做運動就能提升腦力成為fit小孩。

接受測試的9至10歲兒童,先以跑步機檢定體能水平,再以電腦難題評定認知能力,及記憶力測試。

實驗結果顯示,體能水平越高的孩童,認知能力及記憶力測試成績越好,之後他們再接受腦掃描,發現他們的基底核及海馬體明顯較大。

基底核負責專注力及協調行動和思維能力,而海馬體負責記憶,這兩大腦組織合作處理最精密複雜思維,運動增加它們的體積,兼且強化兩個組織之間的協作互動,提升神經認知能力。

此非單一實驗證明運動有助腦部運作及發育,過往研究已發現運動活腦的效果,考試前少至 20分鐘步行已可提高考分!

研究組織:The Department of Psychology and Beckman Institute at the University of Illinois, Urbana-Champaign (2010)

CL icon 30 +copy righ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