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些肩患人士即使炎症消除後,因沒好好做復健運動,留下縮膊的壞習慣。肩關節的創傷通常影響手臂活動,抬不高,靠縮起肩膊彌補舉不高手臂的幅度,不久會引起患側的頸肌肉(上斜方肌)僵硬痠痛。
受傷後身體的反應
受創傷的部位通常出現紅腫,令關節無法移動,神經系統的反射性保護反應,痛處出現肌肉抽搐,患處周圍的肌肉同時也會收縮,減少移動以免再受傷,活動受抑制的肌肉難以發力,於是由沒受傷肌群代勞,如上述例子,有肩患人士會抬起肩膊代替提起手臂,引致頸側肌肉越來越緊。
另外,帶傷患的關節協調力變差。我們能平衡身體站起來,四處走動避開碰撞不跌倒,除了視覺和內耳前庭系統,還得靠一種本體刺激感應力(Proprioception),它讓我們在沒有視覺或其他輔助情況下,感知關節明確位置,避開危險的位置以免受傷。
這種能力也可稱關節感應力,我們能手腳協調平衡身體,得靠生於韌帶、關節囊的感受器,將感應到的關節位置、速度和外界訊息傳回身體,大腦收集信息後,指揮肌肉去協調完成動作。
這些感受器可感應痛楚,一旦受創傷,其接收信訊能力減弱。傷患痊癒後,感應敏銳度不復以前,康復過程中留下的結疤組織理順得不好,凌亂一團,本體刺激感應力不及受傷前。俗稱「咬柴」的足踝扭傷是常見的例子,若處理不當甚至可引發背痛毛病。
步行過程中前腳的足背必需前屈,腳跟離地,前掌支持體重讓另一隻腳向前踏出。踝關節扭傷後會減少足背屈的幅度,若沒有做復健運動,糾正本體刺激感應力的訊息交流,患處感應不到踝關節被「卡住」 ,大腦仍指示足部過早提起腳跟,這改變看似輕微,足以從下而上改變力量的傳遞,加重髖關節及腰椎負荷。
傷患經醫生治療後,立即恢復原有運動訓練並非良策,應先接受復健訓練包括修正運動,恢復其感應能力,目的是先糾正神經系統感知能力,增加神經線敏感度,回復肌肉控制能力、身體的平衡感、協調和反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