致肥疑兇(二):健康食品惹的禍

在食物包裝上見到「無糖」、「低脂」、「有機」、「天然」,有否主導你捨棄其它沒有這些字眼的選擇,可能就是這股健康標籤或健康飲食風氣,反而令我們吃得更多變得更胖。

連串世界性食物安全事故,催生全球各地興起「有機」、「健康」食品概念。在英國自瘋牛症、沙門氏菌發生後,牛肉銷量下降6成,食品供應商推出有機、健康食品回應市場需求,1999年有機食物兩年內倍增,生意額達6000億英鎊,當地著名超市Sainsbury’s當時推出300款有機食品。健康食品銷售量持續增長,可比超市雜貨品(食物及飲料)全部收益四分一。

心態追求健康的消費者,事實上又是否對「健康」飲食有真正認識?哈佛大學做過研究,發現消費者不懂分辨飲食營養,純粹「靠估」或被偏見誤導。例如給人從Subway三文治與Big Mac漢堡包選出何者較健康,大部份人傾向選三文治,其實那一呎長三文治提供900卡路里,熱量比Big Mac高一半。因錯誤判斷以為吸收熱量不多,於是安心多吃其它甜品。

另一個簡單有趣實驗,測試到人的心理作用左右進食量。研究員給測試者吃M&M’s朱古力豆,半數外層印上「lights」字,半數卻沒有,結果受測試者吃「lights」份量比另一款多一半,事實上兩款朱古力豆成份完全一樣,沒所謂減甜輕怡版!產品冠上健康光環,鼓勵人吃得更多。情況就如光看食物包裝上有鮮果,就以為有足夠纖維,實際上得片菠蘿,卻沒想到加重了糖份。

消費者已陷入一種思維,見某字眼便會將食物分類為「健康」、「不健康」,食品工業加以利用此一消費者心理,包裝上突顯某些元素,淡化另一項關鍵元素,印上「天然」、「無添加」扮成健康食品,消費者連食物成份資料都未了解,就認定健康新鮮、低熱量,吃多寡都不壞。「低脂」食品就是使人誤墮致肥陷阱的例子之一。

食物脫脂之後,味道變淡,為補償缺少的豐膩口感,大量加糖代替,例如蛋黃醬,原本配方含8成脂肪,加糖的份量抵消減脂的益處。這情況也常見於乳酪產品,消費者被包裝上的「低脂」吸引,卻沒想到低脂乳酪卻含糖成份不低。

為了讓消費者更易分辨健康食品,歐洲議會辯論引進簡化的新標籤法,「交通燈」標籤法以三種顏色標識食品的健康程度,紅、橙、綠依次代表高、中、低,英國6大食品製造商分成兩派,贊成和反對各佔一半,食品業聘請30萬名員工,足以影響政府推動政策。

本港遲來的食物營養標籤法於2010年實施後,減少了虛假聲稱名不符實的產品,但上述的「低脂高糖乳酪」無法避免,有賴消費者自行細閱每件食品標籤,認真規劃健康飲食。

CL icon 30 +copy right

Leave a Reply

Fill in your details below or click an icon to log in:

WordPress.com Log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WordPress.com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Facebook photo

You are commenting using your Facebook account. Log Out /  Change )

Connecting to %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