嚷減肥的人通常只會追問減肥方法,甚少檢討原因,從微觀癡肥或過重屬個人習慣問題,關注全球人口增胖趨勢的學者,追查背後始作俑者,發現並非單純個人行為,而是集團力量製造的飲食環境現象,向消費者大量傾銷添加糖成最大嫌疑。
加工食品中大量使用高果糖的玉米糖漿(corn syrup)之後,糖尿病症湧現,糖尿病患者人口急升兼年輕化,未到中年甚至小童已病發,使醫學人員認定糖乃罪魁禍首。
未有玉米糖漿前,由於蔗糖價格不算便宜,限制甜味食品普及化,越戰時期美國食品價格騰漲,小型農莊得政府協助變身大規模農場大量種植玉米,後來產量過剩,日本科學家將玉米製成廉宜的工業甜味劑,價格比原糖低,且保存期較長,促使食品製造商大量應用於各類食品中,80年代玉米糖漿取代原糖,成為消耗量第一。
大型汽水廠可口可樂及百事以廉價的玉米糖漿取代原糖,節省成本三分一,利潤及銷售量激增,廿年間每年人均汽水消耗量由350罐上升至600罐。汽水之外,玉米糖漿廣泛應用於加工食品如麵包、玉米油、茄醬等等,也是零食少不得的增味劑,健康問題陸續浮現,尤其是90年代初癡肥人口增加惹起科學家對食物中的添加物的關注。
癡肥未成世界公共衛生議題之前,普遍認為致命的心臟病由脂肪引起,但始於70年代已有學者懷疑糖的壞處,因糖廠群起反擊遭滅聲,2009年加州大學三藩市醫學院研究激素異常症狀專家Dr. Robert Lustig,因兒童癡肥問題再次問罪於糖,撰文「Sugar: The Bitter Truth」 控訴糖如何遺害身體,糖的代謝過程加重肝臟負荷,尤其是汽水徒有熱量缺乏營養素,比任何碳水化合物都差。
附和者更提出吃糖會上癮之說,大量食用是潛在危害身體之關鍵,美國人均年耗90磅糖,在美國研究人體代謝糖的醫學專家指出,人體從玉米糖漿和食用糖攝取過量果糖,多餘果糖容易轉化成脂肪,大量糖份進入肝臟,發展成糖尿病及其他長期病患。果糖抑制一種重要激素–leptin的功能,它負責從腹部脂肪細胞將飽足感傳達給腦部,從而控制食慾及食量,若肝臟積聚過量糖份,干擾leptin功能,即使已吃飽仍產生繼續進食的訊息,形成惡性循環。
並非所有學者認同以上說法,認為單一歸咎一類成份致肥的結論過於簡化,葡萄糖為細胞提供能量因此不可能對身體有害,葡萄糖和果糖存在於大部份食物中,體內有不同代謝過程,至今科學界對於果糖代謝過程尚未完全了解。
另一批為糖護航的科學家,將矛頭指向人造甜味劑,90年代出現癡肥問題,正好是人造甜味劑食用量增加趨勢,人體因應血糖升幅分泌胰島素,是否也受其他感觀刺激而額外分泌胰島素仍未分曉,例如缺少運動或人造甜味劑。
只有待更多研究結果,才能越接近真相。人體需要各類營養素,不管時代如何變遷,深信均衡飲食難以推翻的健康法則,問題是食品製造商有否過度使用添加糖,個人飲食中又是否過於依頼加工食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