全球經濟繁榮帶來豐富的物質生活,各國人口從食品中脂肪及鹽份攝取量過高,引發的健康問題喚起政府關注,用於公共醫療開支為國庫造成沉重負擔,發達國家如美國、英國及澳洲,每年用作治療肥胖的開支總數估計達數十億美元(2006)。
因肥胖引發的危疾致早死的議論未有定案,因為有研究反指輕微超重會更長壽,無論如何肥胖以致提高患病風險是鐵一般事實,醫療技術的進步令人延壽,對醫藥需求持續增加。
開先河研究肥胖與醫療開支關係始於美國密歇根大學,該大學研究員十年前以通用汽車18萬員工及其18歲以上的子女作研究對象,量度他們的BMI*並分組,四成員工超重,兩成癡肥,餘下體重正常及少量過輕,結果顯示體重正常者所需的醫療開支是最低的一組,55歲以下超重及癡肥員工的醫療開支顯著較高,比體重正常組別多付1500美元。
最近Duke-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研究醫療系統學系於學術期刊《Obesity》發表的研究報告印證以上結果,身材肥胖程度與醫療開支成正比,BMI一到19或以上所需醫療開支便增加。
調查過該大學參與醫療保險計劃的17000名員工十年間(2001至2011年)的醫療紀錄,證明診金及醫藥費與員工BMI有密切關係。BMI分成3級:19-24合格,25-29屬超重,30以上屬癡肥。BMI越高,糖尿病和高血壓出現率越高;BMI每上一級,因心血管毛病所涉之醫療費用增幅越大。
BMI 19的人每年醫療開支平均2368美元,BMI 45或以上者,開支增加至4880美元。報告指出一點與過往的研究不同,以前認為只有異常超重者才會增加患上與肥胖相關危疾風險令醫療開支上升,實則不然,體重一偏離正常標準便需承受風險。
報告的結論是建議盡快推動社區減肥健康計劃,減低醫療開支。對企業來說,僱員醫保的開銷增加即侵損公司的利潤,至於公共醫療機構有關開支持續上升,就會削減其他福利的支出,由全民承擔的代價。
成功製造快餐文化的美國,對國民展開教育也走得最前及最積極,向來以食物金字塔宣傳健康飲食,改良成個人化的「My Pyramid」,演變到目前的「My Plate」,成績如何還得看國民是否聽話跟著做。當教育成效不彰,唯有向罪魁禍首的垃圾食物徵重稅,藉此減低市民對高脂食物的需求。三年前各國開始採取行動徵肥胖稅:
- 丹麥按飽和脂肪的含量向食品製造商及入口商徵收稅
- 匈牙利開徵薯片稅,目標是「四高」食品及飲料:高糖、高鹽、高碳水化合物及高咖啡因
- 英國審議向汽水徵重稅
- 美國個別州份推出法案向超出指定熱量的快餐徵收銷售稅
仍以為發胖理所當然或是個人之事,不願改變生活習慣,引來的後果除了經濟損失,更重要是對健康的損害延至下一代,以糖尿病為例,若父母雙方均患糖尿病,子女患病的機會較常人高六倍。減肥絶非時尚,斷不能跟盲目瘦身風氣混為一談,過得好活得開心,注意飲食健康和運動最簡單不過。
*超重或癡肥之定義,以體重與高度比例,計算出身體質量指數(BMI)。BMI算式:體重(公斤)÷身高(米)²
BMI 25-30 | 過重 |
BMI 超過30 | 癡肥 |